三、建党后运用报刊指导工作
1920 年, 在 共 产 国 际 第 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提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中,共产党应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的策略。李大钊积极响应,赞同与国民党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1922 年 8 月 20 日,李大钊在林伯渠陪同下,专程去上海会晤孙中山,进行了多次“极为融洽”的交谈。李大钊由孙中山亲自介绍加入了国民党,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1922 年 9 月 13 日, 中 共 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这是党的第一份“立在舆论指导地位”的中央政治机关刊物。1923 年 4 月,李大钊在《向导》上发表了《普遍全国的国民党》一文,提出为建立“一个同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深切指出“中国现在很需要一个普遍全国的国民党”。6 月,李大钊去广州参加中共三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会议期间,孙中山特邀李大钊见面,进一步商讨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2 年,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并于 1924 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国共合作后,他指导国民党左派创办《国民新报》《心声晚报》等报刊,对推动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4 年 4 月, 中 共 北 方 区委创办《政治生活》周刊。李大钊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后,加强了《政治生活》周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并使其成为北方区委的机关刊物。他在《政治生活》周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使之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战斗性极强的刊物,对我国北方的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25 年 12 月 30 日, 李 大钊在《政治生活》周刊上发表了著名的《土地与农民》一文,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李大钊在这篇文章里提出:农民中最多数量困苦的阶级是自耕农和佃农,耕地农有,便成了广大的贫农所急切要求的口号。因此,国民革命必须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解决。他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农村的美好前景:苟能按耕地农有的方针,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使小农场渐相连结而为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由粗放的以向集约的,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历史上久久待决的农民问题,当能谋一解决。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教材。毛泽东同志曾对斯诺说过,谁能赢得农民就能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能赢 得 农 民。1927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在《向导》第 191 期上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答复了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1926 年 5 月 1 日, 李 大 钊在《政治生活》第 76 期,发表了《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这篇文章把马克思的《中国及欧洲的革命》全文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广大党员读者,使之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理论和事实。”
李大钊领导北方党组织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领导创办了我国早期的重要工人刊物《工人周刊》,从思想和组织方面推动工人运动的高涨,通过反帝反军阀争取民主权利的同时,派出许多同志领导开展了长辛店工人大罢工、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工人大罢工、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三万余工人大罢工、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等工厂两万余工人大罢工、京绥铁路车务工人大罢工、正太路石家庄机器厂工人大罢工及陇海、津浦、粤汉、京汉等铁路工人大罢工,革命风暴席卷了北方的铁路和矿山,掀起北方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二七”惨案发生后,李大钊在《新民国》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鼓舞人民继续战斗;在《“二七”二周纪念册》上发表《吴佩孚压迫京汉劳工运动的原因》,号召工人阶级和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士们“更要奋勇万倍地高扬着鲜红的旗帜,踏着先烈的血路,向帝国主义者和军阀进攻”。这些文章对于揭露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的残忍暴行,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唤醒广大群众的觉悟,奋起与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恰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写照。李大钊为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新闻实践,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影响和感召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