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幼失去父母爱
我的父亲梁炳林(作者的父亲,以下简称父亲),1934年生人,他还没有满一周时,爸爸因病去世,母亲又改嫁他人,过早地没了爹走了妈。
在那个年代,我们山区常年干旱少雨,庄稼收成很少,乡亲们极其贫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母改嫁,父亲就由三大妈拉扯。三大妈对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家境贫寒,还是要尽量满足弟弟的吃穿,有时候父亲的三哥来了脾气免不了要数叨几句:“光吃不干的累赘,养着你有什么用?”嫂子却护着弟弟:“少说几句吧,他还是个孩子,咱妈又不在,扔又扔不得,咱们当哥嫂的不养谁养啊”。
父亲为了不让三哥生气,尽量帮着哥嫂干这干那,家务活、地里的活都抢着干,小小的年纪就撑起了繁重的农村劳动,冬天穿着薄薄的衣服,鞋子露着脚趾头,饿的时候也不喊饿,忍着饥寒从不说声苦,他知道是哥嫂在养活着自己,有些委屈也要忍着。
到了十三岁那年,父亲上山砍柴草,下地干农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没有闲时候。这一年冬天给地主放羊,每天轰着几十只羊上山,中午带一顿干粮,渴了就喝山沟里的积水,地主要求羊必须要吃饱,回来后要检查羊的肚子是不是鼓的,却从来都没有问过父亲的肚子鼓不鼓。父亲每天与羊群打着交道,有时羊在山上疯跑,他就跟在羊群后面拼命的追赶,父亲顾了头顾不了尾,奔跑之中鞋子丢了,胳膊大腿被荆棵划出道道血印……
父亲就这样与命运抗争着,不屈服的生命也越来越坚强,童年的经历使得他性格变的更加坚韧,冶炼了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秉性,为后来人生奠定了坚强的性格。
二、为了糊口而当兵
我老家是革命老区,日本鬼子投降后,村子路过解放军,三大妈就找到部队一个当官的:
“让我弟弟跟你们当兵吧,你们给他口饭吃就行”。
“看样子他还小,打仗不行啊,还是大一点儿再说吧”。
“他都十四岁了,不小了”。
部队领导见三大妈态度很诚恳,就严肃地说:“你弟弟我们带走也行,但到了部队是死是活就不一定了,到时候你可别后悔呀”。
三大妈点了头,却紧紧搂着弟弟不愿松手。
集合号响了,部队整装待发,父亲穿上了又肥又大的军装,排在连队的最后头,三大妈把煮熟的几个鸡蛋塞进父亲的衣兜:“别怪嫂子心狠,咱家确实养活不了你,你在部队还有口饭吃,比在家挨饿强啊,在部队要听当官儿的话,将来要活着回来啊”, 泪水流出了眼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嫂子,我走了”。父亲离开了亲人,随部队海角天涯,独自闯天下去了。
十四岁成了一名军人,随部队先是到了唐山,后又到遵化,出关参加了辽沈战役,在朝鲜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父亲又跨过鸭绿江,转战到了九死一生的朝鲜战场。父亲这一走竟成就了他一生的光荣历史。
三、在战争岁月里
父亲参军的当年,随冀东军区司令部到了河北省的遵化,与傅作义的北平部队进行对峙。因为父亲年龄较小,首长就安排他在司令部通讯队给首长接电话线。1948年冬,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冀东军区改名“四野”,父亲又随部队开赴东北热河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一年之后随东北大军进关,在“平津战役”、“解放华北”等战役中一直都是在给首长接线,战斗中,他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保障首长的电话畅通。
有一次,大战在即,大家都已经出去护线了,这次情况紧急只能派父亲一人单独去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一个人执行任务,他在漆黑的夜里摞线前进,在冰雪覆盖的荒野里,冷风吹来,脸上就像被刀子割的一样。脚下的积雪阻碍了前进的速度,他听到了近处有狼在叫唤,也顾不得了,连滚带爬地前行,终于找到了断点,但是电线的另一头被炸断了一截,需要重新接线。这时,天上升起了红色的信号弹,那是战斗开始的信号,再重新接线已经来不及了,父亲摘下手套拉住电线的两头用身体做导体,电流一阵阵通过他的身体,击得他麻木难忍,心想:“我就是被电死了也要保证首长的通话,保障战斗胜利”。过了一会儿,来增援的同志到了,大家迅速接好线路,黎明时分结束战斗,我军取得重大胜利。后来,才知道这次战斗是杨成武司令员直接指挥的,当杨将军听说一名十四岁的娃娃兵,用身体导电完成了任务,命令说:“给小鬼记功”。
1952年冬,父亲的部队在秦皇岛休整一个月,随杨成武兵团六十七军新编二零一师上了火车,奔向了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
军列到了平壤车站,又改乘军用卡车继续往南边的三八线前行。卡车行进了两天的时间,离战场越来越近了,公路早已被敌机轰炸的到处是大坑,部队只好步行前进。在不到十米宽的公路上,右侧是浩浩荡荡前行的部队,左侧就是逆流而返的伤员车队,一上一返,循环不息,耳听车上志愿军伤员们阵阵凄厉的喊叫声,令人发渗。前面传来了轰轰隆隆的枪炮声,然而,父亲没有害怕,战士们也没有一个害怕的,都恨不得立即到达前线和敌人进行战斗,为战友们报仇。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飞机大炮可以狂轰乱炸、肆虐横行。我军阵地被敌人炮弹炸得光秃秃的,树木被炸烂,石头变成粉末,白天无藏身之处,志愿军在山洞里隐蔽起来,到了晚上出击消灭敌人。
父亲是201师师部电话护线员。战场上没有电线杆,电线就是在地上铺设的,线路中断时,通话的两头就同时派出接线员手撸电线迅速寻找断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通。
父亲在朝鲜的那些日子里,参加了无数次战斗,接通了无数个电话,只要首长发出命令,就立即摞线查找,在夜晚,到处都可以摸到死者的尸体,令人不寒而栗。
又是一个夜晚,父亲正在查线,美军向我阵地打冷炮,父亲不停地躲着弹头,刚刚炸开的弹坑是比较安全的地方,要不停的从一个弹坑向另一个弹坑躲避。突然,又一个流弹飞来落在不远处,弹皮四射,父亲就觉得右腿好象被棍子砸了一下,紧接着就觉得有水从裤脚往下流淌,顺手一摸,粘忽忽的,才知道是血,知道自己被炸伤了,就忍着巨痛用救急绷带勒住大腿进行止血。当战友们找到了父亲,已经没有了知觉。
父亲被抬上汽车,送往后方治疗。由于战场药品紧缺,许多伤员伤口得不到消炎治疗,夏天苍蝇成群的叮咬伤口,多日得不到治疗的伤口生出了蛆,为了趋虫,医生把柴油抹在伤员的伤口,伤兵们雌牙咧嘴,叫苦不迭。父亲也不例外,被抹了柴油的伤口气味难闻、阵阵巨疼。在运往后方的途中,汽车不敢开灯,路上弹坑累累,汽车颠簸摇摆,直疼得伤员们嚷嚷着慢点开,疼死老子了。我们的司机眼含泪水说,同志们骂吧,骂出来也许舒服些。
道路艰难,加上白天的耽搁,这些志愿军伤员们承受着巨大伤痛,一忍就是好几天,有的战士在途中牺牲了,他们被就地掩埋,成了不能回家的人,这些十八九的战士没有等到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永远地躺在了金达莱的故乡。
父亲有幸,能够坚持回到了祖国,在延吉火车站,父亲看到了祖国亲人欢迎的面孔,沸腾的人群挥动着鲜花和耀眼的彩旗,高喊着“祖国欢迎你们,祖国的亲人欢迎你们”,父亲抬头望去,晴朗的天空,还飘动着几朵白云……父亲大声地哭了。
此时此刻,父亲想起了在坑道里过年的情景:战士们把雪水装在牙缸子里当作酒,在坑道里面向北方,跪在地上,齐声喊:“爸妈,儿子给您拜年了,祝爸妈长寿”。当战斗再次打响的时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又牺牲了,又有几人能够活着回来再见爸妈一面呢。
父亲在吉林延边自治州做了炮弹皮摘除手术,疗养了几个月,身体恢复了,本应该可以回家了,但父亲想到死去的战友,想到美国鬼子还在杀害朝鲜人民,又申请重返朝鲜战场,继续参加战斗。
1953年6月父亲再度来到朝鲜,经连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任命架线排长。一天,在执行任务时乘坐的卡车翻车,左腿被车上拉的电线秆子砸伤,又回到了祖国治疗,伤好之后,复员转退,被安置到地方工作。
四、半袋高粱米
1954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任丘县史各庄公社武装部、天津专区文安县民政局等单位,担任过史各庄公社武装部部长、文安县民政局科员之职。所到之处,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这年的冬天,父亲调入文安县民政局工作。一天,他正在整理文书,突然有一群人闯进了办公室,其中一位缺胳膊的人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是残废军人,是我们打了天下,你们却坐了江山,我们的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缺吃少穿,挨饿受冻,眼看就要过年了,可都等着粮食下锅呢”,大家随声附和着说:“是啊,我们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政府救救我们吧”,说着就都纷纷跪下了。父亲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景,一下子不知所措。
“乡亲们快起来,别这样啊”。说着就把大家一个个都扶起来,然后平静地说:“同志们,粮食问题啊,可不好解决啊”。
缺胳膊的人说:“你们有吃的就应该有我们吃的,我们是国家功臣,现在我们挨饿,政府就应该管我们”。
“应该管,应该管,等我跟上级领导汇报一下再答复你们好不好?”。
那缺胳膊的人大声吵嚷到:“我们去乡里找、镇里找都是用这话搪塞我们,还说让我们到县里来找,今天我们来了县里,你还是这个口气,照样搪塞老子,妈的,这还是共产党的政府吗?老子的胳膊都被小鬼子军刀给砍掉了,你们难道一点儿怜悯的心都没有吗?”,其他人也都帮腔:“年轻人,你没有打过仗,照样拿着国家俸禄,还不给老百姓办事”。屋子里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是啊,遭受多年战乱的中国,战火硝烟刚刚散去,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又遭受了自然灾害,特别是文安县,多年水涝,地里收成寥寥无几,人民的温饱没有保障,多数人家靠吃糠咽菜扒树皮生存,有的家里没有劳力,只好携儿带女去讨饭。虽说每年国家也发一些救济粮,但是,中国有六亿人,光靠救济是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的。
“同志们,我到这里还没多长时间,现在县里的情况我还不太清楚,再说,你们的情况我也要落实一下对吧?粮食问题嘛还是等我向领导汇报一下,然后再答复你们”。
“妈的,弄一个毛孩子来糊弄我们,”那个缺胳膊的人有些激动,态度也生硬起来。
父亲的情绪紧张起来,想到自己也是上过战场的人,想到了死去的战友,浑身的热血沸腾了,火气一下子也上来了,他打开抽屉,从里面抓出一把东西,叮叮当当地撒在了桌子上。众人上前一看是几枚军章,有东北解放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建国纪念章、和平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耀眼夺目,熠熠生辉。
大家顿时愣住了:“这些奖章都是你的么?”。
父亲猫下腰挽起自己的裤腿:“我也是从朝鲜战场上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里面至今还有美国鬼子的炮弹皮子呢”
大家的情绪立刻平静了下来,父亲对大家说:“同志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理解你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我们国家暂时遇到空前的经济困难,每天都因为饥饿而死人,以前,我们这些军人为了革命胜利做出过贡献,现在可不能居功自傲,也应当为国家分忧才对啊”。
“小同志,对不起了,怪我们无知,脾气又糟糕,就冲你这伤疤,我们不给政府添麻烦了”。缺胳膊的人说完就带着大家离开了。
父亲望着大家垂头丧气的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一方面为他们的实际困难而担忧,一方面感觉到自己今天有些冲动,跟自己的同志亮剑实属不该,父亲暗自下决心,显摆自己的事情以后再也不能发生了。
后来,经父亲多次请示领导,给那些人发放了救济粮。以后的每件事情父亲都认真的落实,做到让困难户满意,父亲说:“民政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嘛”。
那天天黑了父亲才回到家里,刚刚拿起筷子要吃饭,就听有人敲门,我母亲开门一看是局单位的伙食员老李,只见老李手中还提着半袋粮食。 父亲问到:“老李,你这是干什么?”
老李说:“小梁,我看到你们全家过着艰苦的日子,我心里难受,你们总吃这稀菜粥不行啊,你看你们二小子都饿得皮包骨头了,这点儿高粱米是我平时从大锅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今天拿来了,给孩子们熬点儿粥吃吧”。
见到这半袋高粱米,父亲感慨万分,是啊,粮食,救命的粮食,比什么都贵重啊,千金难买,可是,挨饿的又岂止是我们一家人呢,每天都有人被饿死,冬天里没有力气打墓子,就用草席裹体把死人扔到荒郊野外。
父亲走到老李跟前说:“老李,谢谢你关心我们一家人,我不会忘记你的这份恩情的。但是,你必须把粮食拿回去”。
母亲在一边对父亲不满地说:“你看你死心眼儿不,老李好心好意的送来了,你怎么好意思让人家拿回去呢?就收下呗”。
父亲坚定的说:“不行,老李,请你把粮食拿回食堂去”
“小梁,弟妹说你死心眼儿你就是死心眼儿,这点粮食算什么,你看我大老远的背来了……”
“老李,既然你不愿意拿回去,就先放到我这里,等明天我自己送食堂去,然后我向大家公布这件事情”。
听到这里,老李眼泪流出来:“小梁,我在食堂好几年了,还从来没有见到过你这样的好人啊”。说完,提起半袋高粱米抹着眼泪走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经历的受贿行为,被他拒绝了,以后他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四十年中,拒绝了许多金钱、贵重物品的诱惑,他牢记毛主席的话:“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父亲常对我们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为党做事,为人民做事不要讲回报,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不会犯错误”。
星移斗转,父亲当过中学校长,担任过镇政府的业教办视导员、司法助理、县司法局的宣教股主任科员等职务,从来都没有因工作之便接受过任何人的贿赂,而是踏踏实实的为党和人民做事情。
1962年,国家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农村务农。
五、大山的情怀
从城市回到了久别的老家,当兵、打仗、做公务员,转了一个圈儿,又回到了原点,除了从文安县搬回来一点破烂,多了几口人外,父亲并没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我三大伯给我们从西小院腾出了两间小房子,让我们凑合着住下了。这年,三弟降生,也凑热闹来到了这个拥挤的空间,一家六口,父母如牛负重,艰难度日。
我们村座落在山区,往北都是山沟沟,大山给乡亲们带来的是沉重和苦难,祖祖辈辈的人们总在盼望着能过上好日子,翻身富裕的梦一直在做。
父亲因为是残废军人,被大队照顾,安排了一个比较适合的活计,让他护林。我们这里山上都是松树林,也是国家计划育林区,但是,人们为了做饭烧柴,砍伐树林的现象很严重。开始,父亲抓到砍伐树木的就送到大队部罚款处理。时间长了都对父亲有了意见,背地里都在骂他。
父亲想,如果照这样下去,可就要得罪乡亲们了,但是放松看管,这些树木可就要被乱砍乱伐。想来想去,父亲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封山育林、绿化祖国的意义,在全村大会上向村民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在通往进山的各个道口书写毛主席语录,在高山的缓坡处用石头堆积“保护树林,人人有责”等巨型口号,石头用白灰刷白非常醒目。以后,再抓住毁树的人,不再送大队了,而是耐心的疏导谈话,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每天都带一些水和干粮,碰到进山打草还没有吃饭的孩子们就把干粮送给他们。在炎热的夏日,生产队组织集体上山割牲口草,父亲就拖着伤腿挑水上山,为大家送水。父亲的这些做法被乡亲们看在眼里,深受感动,很快就杜绝了毁树的现象。
就这样,不到两年的时间,树林长起来了,长达十华里的树林绿化区郁郁葱葱。那个时候,父亲连年被评上省里的护林模范,还引来不少的外地护林员到我们这里参观学习,开现场会。
父亲每天上山都是扛着铁锹的,他把通往进山的每条路都修理的平平整整,只要是路上有石子绊脚了,就用铁锹随时铲走,方便了社员们进山种地、收秋。看到有人从庄稼地里抄近道走毁坏庄稼,他就把“爱护庄稼人人有责”的牌子插到地头,警示人们绕道走。
在全国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中,父亲用毛笔把毛主席语录抄写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很多的经典词语都工整的抄写下来,过往的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一边走路一边可以学习毛主席语录。
父亲用他超人的毅力,起早贪黑的抄写,用坏毛笔很多杆,任何人很难做到的事情,父亲做到了,他抄写毛主席语录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难怪有人说他是吃饱撑的,也有人说他是神经有毛病。这成千上万条语录,渗透了父亲的心血,记录了父亲对领袖的敬爱,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用手中的毛笔,书写了自己的情怀,激发了全民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积极性。1966年,父亲被评为县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父亲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情怀融入进大山,融入进森林,使得大山有了灵气,使得树林有了生气,使得祖国有了神气。
六、从小学老师到中学校长
1968年,我们村小学有个老师调走了,上面一时还派不下来新老师。大队书记就找父亲说:“炳林,山上的林子也看起来了,你就不用看山了,学校正好缺个老师,干脆你去当老师,这活儿也不累,一年给你全工分,中不?”
当时,父亲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心想:我一个穷苦孩子出身,没有上过一天学,哪能当什么老师啊,这不是开玩笑吗?,父亲对书记说:不中啊,我没有文化,不能误人子弟呀。
书记说:“你中,你看你写了那么多语录,不是很好嘛”。
提起写字,父亲还是在部队时学的呢,首长号召战士们学习文化,说不学习文化就是文盲,将来没有人给说媳妇,更没法儿去建设祖国。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阵地就是教室,班长就是老师,从认识‘同志、战友、行军、打仗、翻身、解放’等词入手,一边吃饭一边学,睡觉前学,走路学,就连行军时也要把当天学习的词语挂在前面战士的背包上,让后面的学习。就是这样,才认识了好多字。
父亲对大队书记说:“教学生,咱可不行,就连拼音都不会,算术就更不行了,不中不中”。
书记坚定的说:“炳林,你是党员,党需要你当老师你就得当,不能推辞,就这样定了,明天赶紧去学校吧”。
你看,这不是拿鸭子上架么?父亲这下可为难了。正在发愁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来了,校长高兴地对父亲说:“炳林啊,你准中,走,咱们到学校去”,拉着父亲就去学校了。
父亲被迫骑上了虎,可就骑虎难下了。
既然这样了,就试试吧。父亲先是向我们儿女请教怎样拼音,毕竟是聪明人,很快,他就记住了拼音的声母、韵母,掌握了拼音的方法,并不断地练习发声方法,晚上学白天教,在学校里,不懂的地方就向其他老师请教、回家来向我们请教。
父亲还学会了查《新华字典》,他说这是他最好的老师,许多的东西都是从那里面学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字典已经变黄、翻烂,至今还保留着那本小字典。
父亲在小学教书的三年时间里,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全部升入了二年级。还教会了本村的一名聋哑学生。
这名聋哑学生叫丽萍。丽萍都十岁了,但没有人叫她去上学,尽管他聋哑,父亲还是觉得丽萍聪明伶俐,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父亲找到丽萍的父母,要求丽萍去学校学习,她的父母觉得孩子有残疾,不想给学校添麻烦。父亲不等丽萍父母开口拉起孩子的手就来到了学校。
父亲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教她,更不会什么是手语,怎么样才能让她识字呢?想来想去,父亲就画画给她看,画萝卜、白菜,画小鸡、小狗,画瓶子画盆子等等,并在每幅画旁边注明文字,父亲一边比划一边让小丽萍书写,就是这样,反复地训练,一学期下来,丽萍的作业本用了一大摞,慢慢地,学会了许多日常生活用语。
丽萍的父母高兴地对父亲说:“炳林,你可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啊,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废人被你教育成了有用的人,现在,我们只要写写字,她就会把事情办好,她也能和我们用文字沟通了。我们全家都谢谢你啊”。小丽萍成人之后嫁到了一家很好的人家,生儿育女,生活美满,就连正常的女人也没有丽萍的运气好,原因就是丽萍会写字,同正常人一样可以沟通。
我们山沟里有一个小村落叫安平村,村子散落在山坡之上,住着十几户人家,土里刨食,辈辈贫穷。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山外的妹子不会嫁到山里,山里的女人却要到外面的世界找活路,村里没有一个上过学的人。
父亲想到了安平村的孩子们,就把孩子们接出大山,让他们学习文化,每天早晨进山去接孩子,傍晚把孩子们送回去,有的孩子小,就背着他们进进出出。中午,有的孩子连干粮也带不起,父亲就从家里带饭给他们吃。冬天,父亲把孩子们的干粮加热,用自家的菜给孩子们煮上热气腾腾的菜汤。父亲对孩子们就像爸爸一样,无微不至地爱护他们,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懂得了怎样做人。
父亲教书育人的事儿很快被上级领导知道了。
县宣传部的领导来了,教育局局长来了,县里的记者来了,《唐山日报》、《河北日报》的记者也来了,都来为父亲整理事迹材料。河北日报以《把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为题刊登在第二版。父亲的先进事迹在全省传播开来。中共滦县县委也发出红头文件《中共滦县县委关于在文教系统开展学习梁秉林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于是,各个教育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都大张旗鼓地掀起了学习高潮。各单位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父亲还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学校做报告。有人还为父亲谱写了一首歌曲在全县的中小学传唱。
燕山山脉歌声传,残废军人谱新篇, 培养革命下一代,呕心沥血不怕难, 学习他,红心赤胆为革命, 学习他,敢把重担挑在肩, 学习他,勤奋朴实品质好, 学习他,红色江山万万年。
1975年,父亲被破格提拔为麻湾坨中学校长,有人提出疑问,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文盲”也能当中学校长?父亲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在他任中学校长的六年时间里,学校年年考试成绩名列全工委第一名,在全县教育系统也是教学先进单位。
1976年唐山大地震,学校房倒屋塌,父亲带领师生重建新校园,为节省开支,坚持义务劳动,校园面貌日益改善,学校声誉越来越高。 在父亲的管理下,麻湾坨中学连续六年都是全县乡镇办学一类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培养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父亲关心教师、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带头人,学生的知心人。
1980年,国务院发出“开展扫盲运动”,县教育局又调父亲到榛子镇工委,担任扫盲总校长。这个任务更艰巨。全区直辖五个公社,七十五个大队,初步摸底全区有文盲两万五千多人,要把这些人摘掉文盲帽子,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父亲说:“共产党员吗,还得打硬仗,要顶着困难上”。他和各公社扫盲校长一起逐村摸底排查,编班设组,培养扫盲教师,采取大班上课,学生包家长的方法,落实到人头上。
扫盲没教材,父亲就编写了八千多字的扫盲课本,到葛庄兵营求援,印刷了上千册,发到各公社,公社再复印发到学员手里。教师有了,课本有了,坚持上课就难了,各村都是有联查就上课,没联查就停课,给上级做样子看。父亲向工委书记建议召开各公社主管书记、扫盲校长会议,以命令的形式,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很快就见效了,全区的扫盲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全区基本扫除了文盲。唐山市教委组织了一次夜间大联查,查到哪个村的教室都是灯火通明,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
父亲又被戴上了大红花,评为市扫盲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市委召开的表彰大会,并做了经验介绍。
父亲在教育工作岗位的十五年中,一心为党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这段时间里,父亲获得的荣誉最多,得到了领导的肯定,1985年,为他破格转正,再次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公职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