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邓演达与何香凝在牯岭合影
何香凝为营救邓演达致国民党中央党部电报底稿
在风景秀丽的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左侧,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主要创始人邓演达烈士墓,右侧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合葬墓。邓墓与廖墓呈两翼展开,左右对称格局,象征着廖、邓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忠实追随者。由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石碑屹立在邓演达墓前。朱蕴山说:“翻开中国近代革命史,国民党过去所谓上层领袖们,能够继承孙总理革命遗教,廖仲恺先生后,除邓择生先生,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
1920年春,邓演达应邓铿急召,到漳州担任粤军宪兵连长。当时,邓铿“为广东军界之杰出人物,与朱执信、廖仲恺并世”,因为邓铿的关系,“邓演达与廖仲恺有亲密联系”。1921年5月,广东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廖仲恺任财政部次长,后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0月廖仲恺随孙中山出巡广西,筹划北伐,邓演达奉命率独立营赴香山剿匪,平定粤中。11月粤军第1师成立工兵营,邓演达调任营长,廖仲恺从广西回广州筹措军饷。张资平在《蜻蜓酒家——忆邓演达将军》一文中写到:“听说廖仲恺先生之任财厅,也是获得了邓演达的后援,才上台的。否则对于各军部的索饷,在当时实在不容易应付。”
1922年时任广东省长并把持粤军的陈炯明叛乱,将廖仲恺囚禁于广州石井兵工厂。邓演达闻讯后,冒着生命危险到廖家与何香凝“商量营救仲恺的种种方法”。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进行改组、国共合作、实行三大政策,一时革命高潮弥漫全国,广东成为革命的策源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急剧分化。拥护三大政策与反对三大政策,成为党内左、右派,两派斗争激烈。左派的代表人物为廖仲恺,邓演达是其主要助手,其组织才能深得廖仲恺赏识。他们不仅是广东惠阳同乡,而且政治观点甚为接近,工作中配合默契。黄埔军校成立后,廖仲恺任党代表,邓演达为教育长。时任第3团团长的邓演达与身负党务工作重任的廖仲恺,共克时艰,投身于黄埔军校建设,叶剑英说:“廖仲恺和参加筹建工作的邓演达等人,都具有一副新的精神,热烈的从事工作。制计划、编教材、布置校舍、进行招生等,都顺利地进行着。”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公开背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1925年8月刺杀了国民党坚定的左派代表廖仲恺。国民党右派分子在北京开会,公开反共另立伪中央。远在德国的邓演达不胜悲痛,致函何香凝表示慰问,劝其节哀。何香凝在复函中深表谢意说:“顷阅尊函,殷殷慰勉,感激之情,莫可言喻。”并勉励邓演达:“然去者已矣,来者犹可追。吾党青年如先生者,正将来有为之士,幸勿自弃。廖先生已立意牺牲,今遂其愿,夫复何言。总理有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愿先生将此言烙诸心肺,继诸先烈努力奋斗,则廖先生虽死亦如生矣。愿先生勉之。”在反动气焰极为嚣张的情况下,邓演达毅然弃学归国,投身于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他口诛笔伐,指责他们“是一大群旧社会的统治者或半统治者的集团”,划清革命的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界限。邓演达写信给同学、北伐时任第四军十师参谋的谢膺白,要谢“坚持总理的三大政策,毋忘廖仲恺先生的教训。”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以此为反共借口。邓演达挺身斥蒋失去革命立场,劝其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遭蒋打压被调离黄埔军校。何香凝闻讯甚为激愤,她几次找到蒋介石,痛斥:“总理死后,骨尚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你不想想,苏联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只有苏联,才可以帮助打通中国将来革命的出路前途,你昨夜那样对待苏联人,太背信弃义了,以怨报德,违背了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将何以对孙先生?”
1927年1月26日,国民党武汉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指派邓演达、何香凝、等去南昌,敦促蒋介石让在南昌的中央委员启程来武汉。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邓演达、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共同努力,使这次大会通过的决议,削弱蒋介石的权力,维护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邓演达、何香凝与毛泽东等人22日发布讨伐蒋介石通电,历数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革命事业之罪行,号召全党同志——尤其是武装同志“依照中央命令,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被迫出走海外,寻求新的救国道路。临行前,与何香凝“握别,当时所谈过的话,是今日所不忍再提的”;1930年冬,邓演达与何香凝最后一次见面,据何香凝回忆:在巴黎一家小客寓中“深谈几个钟头,他叙述了他的政治意见和今后的方针,他要求过我参加他的政治组织,但我推辞了。我当时也确曾和他在某些问题上有过讨论的。但他终于慨然回国,终于倒在他所艰苦创造的事业的途中了”。1931年12月,邓演达被判处死刑的消息见诸报端。何香凝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报载邓演达判处死刑,究竟已未执行?请电复,如未,望即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