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位于三省交界处,我们习惯将这个村落称作“鸡鸣三省”。一提红军长征“鸡鸣三省”会议。就必提1934年10月10到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到达甘肃会宁的两万五千里途中,两个称名“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在川、滇、黔交界之地的“鸡鸣三省”的村子,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鸡鸣三省常委分工会议”,简称“鸡鸣三省”会议。而另一个是陕甘宁交界的老爷山“鸡鸣三省”会议。
第一个“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之后、扎西会议之前,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讨论和解决了政治局常委分工问题,史称“鸡鸣三省博古交权”,这一会议使遵义会议的重大决策得到进一步贯彻。
而另一个是陕甘宁交界的老爷山“鸡鸣三省”会议。
那么,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打下第一块基石”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通道县牙屯堡“鸡鸣三省”会议,却晓为人知。这个会议是在一个称名“雄关三省”的寨外(侗语)村(现为牙屯堡村)召开的。这次会议是毛主席自长征以来第一次参加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会议决议是: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实施通道转兵,进占黎平,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会议成果是实行伟大的战略转兵。从始中央红军甩开了强敌,化险为夷。
牙屯堡“鸡鸣三省”会议的史证如下:
一、有朱总司令夫人《康克清回忆录》为证
2011年9月《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康克清回忆录》第76页记载:“出了老山界,来到湖南境内,不久走到通道县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正好在湖南、广西和贵州交界的地方。早晨,公鸡啼叫,三个省的人都能听到。中革军委在这里临时开会,研究下一步红军行动计划。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在群众的强烈呼声、老总和周恩来的推动下,会议破例请毛泽东参加。他在会上分析形势作出判断,提出改变红军原定北上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师的打算,避开敌人给红军设下的口袋阵,向西进入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争取红军有个喘息和整顿的时机,尔后再定行止。他的意见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成,博古和李德也没有反对。从此,红军危急的处境有了转机。这次会议,为以后的遵义会议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二、有距今261年乾隆二十五年古碑为证
古碑译文如下:查牙屯堡地方原系咽喉要道称名雄关三省住有湘黔两族屡闹事故纷云上有善政为民特令毗连县太黎平通道绥宁三县首脑泷协星分登程免除后代风波载月决心清分东北角界绥宁理当倒水为界西南相邻黎平河水田分各管另有寨外后龙观音形平梁分前面有对门山以梁倒水分界姑念田地毗连理宜和睦为原望尔等各业自信毋须故意风波从此后代遵守各管各业有根倘有胆敢违犯惩办切毋留情各族宜须遵守立碑永存为凭
通道 伍 绥宁 正堂太爷 马 协议分界 黎平 莫
注:此碑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立。碑中内容有清代贵州黎平、湖南绥宁、通道三县太爷及“雄关三省”“寨外”“黎平河”等地名信息。此碑还印证了1935年1月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由此下山,西通湘之通道,北通绥宁,南通三江。”的行军记录。证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及军团直属中央领导,分别从芙容、金殿;芋头翻太平山到达湘之通道寨外牙屯堡(贵州飞地)宿营,作短暂整休的历史。
三、有中革军委“万万火急”西进电令为证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十九时半给各军团、纵队首长下达的转兵西进电令原文如下:
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及进占黎平的部署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万万火急) 各军团、纵队首长(五、八军团互相抄送):
A.湘敌与陶广一路军主力向通道进逼,其他各路仍继续向洪江、靖县前进,企图阻我北进,并准备入黔。桂敌有拟由林溪进至团头消息,但未证实。
B.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如下: (一)一军团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新厂,崖鹰坡、溶洞地域,向靖县派出警戒,向马路口及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州司,则应相机进战黎平;如尚在牙屯堡,则应进至洪州司,向黎平侦察、警戒,并须于12时前全部(离)开牙屯堡。其十五师应进至通道,向绥宁、靖县两方向派出游击部队加强侦察警戒。在十五师先头部队未到达接替任务前,九军团警戒部队不得先撤。 (二)三军团以迅速脱离桂敌之目的,明日应以主力进至牙屯堡、团头、头所地域,向林溪、古宜方向游击警戒。其先头团或师应进至播阳所、黄垢地域,侦察部队则前出至贵州境界之江口屯。三军团在长安堡、黄土塘地域应留下后卫部队,向陇城、林溪警戒,以保证主力通过。 (三)军委一、二纵队拟进至播阳所以北地域。 (四)五、八军团应赶进至土溪、元线地域,并应由双江口不经牙屯堡另找路线西进。
C.各军团依实际情况得变更其前进位置,但须严格遵守前进的主要路线及其分界线,以免障碍运动,并将部署电告。
注释:电文中四提“牙屯堡”这个地名及该镇境内团头、头所、元线地名;还有该镇周边长安堡、陇城、林溪、黄土塘、土溪、播阳所、黄垢、洪州等地名。说明牙屯堡地带正是中央红军途经转兵西进贵州黎平的重要地带,也是“鸡鸣三省”会议会址所在地。
四、有通道县及牙屯堡历史沿革史料为证:
湖南省通道县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被统称“一脚踏三省”或“鸡鸣三省”的地方。而牙屯堡正好处在桂、湘、黔三省交界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地理》通道部份和《通道党史大事年表》两本史料,对通道的历史沿革都有记载:清代《通道县志》对于现在的通道人来说,是有重大缺憾的,由于只介绍了老通道县(江口、县溪、播阳、独坡、团头、土溪)六个乡疆域的情况,涉及只有如今通道自县疆域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包括:1944年从靖州划入的黄土团、桐木团、青山脚、老寨、闷团、地角(上岭、中岑以、下岑以)、岩更;1951年8月从贵州黎平县划入的寨什、池喇、地雍、郑团、牙屯堡、黄柏、地了、头所、二所、五所等飞地;1951年11月20日从绥宁县划入的蓉江乡(双江、菁芜州)、石岩乡(临口、木脚、下乡、)半里乡(马龙、陇城、坪阳、甘溪);1954年10月1日从广西三江县林溪乡所辖的坪坦乡、长坡乡、横岭(南)乡、高步乡、黄土乡6个乡镇和1957年3月7日从绥宁县所辖的杉木桥、龙塘、小水、溪口等地划归通道,就成了如今的通道侗族自治县。
牙屯堡镇以原驻地牙屯堡村而得名。牙屯堡村解放前属贵州黎平县管辖,1951年划入通道县。1952年,第二区政府驻地由田家逐驻于牙屯堡。1956年置牙屯堡乡,1958年改为牙屯堡公社,1984年改为牙屯堡乡,1996年5月,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牙屯堡镇,同时,撤消原团头乡并入该镇。现镇政府改驻头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