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瑞金市下半团天后宫)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瑞金市象湖镇上阳杨氏宗祠)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瑞金沙洲坝大布村)未修复
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旧址(彭杨步兵学校,瑞金市九堡镇坝溪村)
我军军事干部一直都有进行专门培训,并且不断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战。早在井冈山时期,我军为了提高官兵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各军团就开办了培训红军官兵的随营学校,培训不定期、不定点,属于流动式办学。
“红埔”军校开办
毛泽东同志提出:“国民党有‘黄埔’军校,新旧军阀有讲武堂,培养了很多人,我们要办自已的‘红埔’军校!”1931年9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政治部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1年11月,由闽西红军学校(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和红三军团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了我军的“红埔”军校——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瑞金城南的天后宫。任命肖劲光为校长,其到任1个月就调走。随后,由何长工(代理1个月左右)、刘伯承、叶剑英等先后任校长。周以栗、刘伯坚、刘畴西、欧阳钦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邓萍任教育长,杨至诚任校务部长。学校于1931年11月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到1932年5月,第二期学员毕业。
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32年6月,在办第三期时,中革军委将校名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为“红军学校”或“红校”,校址迁瑞金上阳杨氏宗祠。
学校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主要课程有: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例、野战条例、军事基本知识、射击刺杀技术等。学校开设了高级研究班、政治班和特科(包括机枪、炮兵、工兵等特种连队)、上级干部班等训练班。学制一般为3至5个月。从建校到1933年10月,共招收6期学员合计6000余人,培养了我军一大批中、高级军事和政治指挥人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董必武、瞿秋白、陈云、邓小平等也曾到该校讲课。
“红埔”军校扩编
为适应战争需要,苏区进行了“扩红”工作,此时红军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各部队对军事干部的需求急剧加大。1933年10月17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现将红校组织重新变更,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以六期团改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七期团改为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以工兵营、炮兵连、重机关枪连、防空和装甲车连改为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训练班改为游击队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依令扩编为5所学校:红军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和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其中红军大学为高等军事学校,其余4所为专科学校。红军的院校就由一所综合学校发展为多所,多层次、专业和学科相对齐全的军事院校,也标志着红军院校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体系。
红军大学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又叫红军郝西史大学(为纪念参加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红军将领、驻广州领事馆副领事郝西史),由原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为基础扩建成立。校址设在瑞金沙洲坝大布村,校舍是何长工设计,红军大学学员们自己建的。何长工、周昆(代)、张宗逊先后任校长,何长工(兼)、徐梦秋(代)、张宗逊(兼)、彭雪枫先后任政治委员。校政治部主任徐梦秋,教育长钟伟剑,中共校总支部书记危拱之(女),校务部长杨至诚。主要任务是培养红军高中级军政干部人才大部分是师、团级干部。内设上级干部队、上级政治科、参谋培训班、参谋科等4科。专职教员有肖劲光、周士第等,还招收了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如原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来红大担任专职教员,兼职教员有瞿秋白、李弼廷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董必武、刘伯承、贺昌、邓小平等都曾到红大作报告或讲课。
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主要负责培训中、初级红军指挥员(主要培训连排干部),由原红军学校步兵团一部组成,校址设在瑞金九堡坝溪村花门兜。校长陈赓,黄火青、刘希平先后任政治委员,训练处处长鲍德心。为纪念彭湃和杨殷烈士,该校又称“彭杨步兵学校”。
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主要负责培训中、初级红军指挥员(主要培训连排干部),校址设在于都县。校长林野,陈铁生、张际春、李芳远先后任政治委员,训练处处长韩振纪。为纪念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黄公略烈士,将该又称“公略步兵学校”。
红军特科学校,学校由原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机关枪连、炮兵连、工兵连组成,相应设立了机关枪、炮兵以及工兵三个专业,主要负责培训红军特种部队的指挥员和专门人才。胡国杰、武亭(本名金武亭,朝鲜将领)、孙发力先后任校长,张华、袁血卒先后任政治委员。校址设在瑞金武阳镇武阳围。
游击队干部学校,是专门训练区、县以上地方独立团、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干部的学校,滕代远、刘云海先后任校长,政治委员张灵,校址也是在瑞金。
与此同时,还成立了4个教导团,负责短期培训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长征后的“红埔”军校
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韩振纪奉命率公略步兵学校从雩都(于都)转驻九堡圩与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编成军委干部团,番号为“军委第1野战纵队第4梯队”。干部团下辖4个营1个队,其中彭杨和公略步兵学校编成三个步兵营、特科学校编为特科营、红军大学编为上级干部队(简称“上干队”),合计1000余人,由军委第1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直接指挥。陈赓任军委干部团团(梯队)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方强后调任干部团总支部书记,钟伟剑、毕士悌、韩振纪先后任参谋长。莫文骅后调任干部团政治处主任。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干部团随中革军委机关行动,从九堡出发开始长征,其主要任务是:护卫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为部队储备、培训和输送干部,必要时参加战斗。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决议,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倪志亮任校长(未到职),何畏任政治委员,李特任教育长,刘少奇任政治部主任(未到职),莫文骅任党总支部书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编有上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步兵团和特科团。其中,特科团以原干部团为主改编而成,韦国清代理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毕士悌任参谋长。
1935年9月上旬,由于张国焘不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顽固坚持南下,导致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原属红四方面军的人员离校南下,10月在松岗改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原干部团人员则跟随党中央继续北上。干部团与红一军教导营合并,在甘肃哈达铺组成陕甘支队随营学校。原红一军教导营营长陈奇涵任校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处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