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表现红军爬雪上过草地、四渡赤水、穿插迂回,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运动战,画龙点睛点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艺术。英国学者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评价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是政治军事天才人物”。这把锁全套钥匙的经验之魂,就是毛泽东同志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总结教训,领悟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的真谛,导演了一幕幕令后人叹服的战争活剧,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为全世界所瞩目。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毛主席用兵如神源于鲧禹治水的神话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上古时期大禹治理大洪水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治水经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确立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率领民众,改堵为疏,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成为后人脍炙人口的传说。
时至今日,大禹治水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这种精神的内涵--失败是成功之母,成为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座右铭。《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这句名言中的母,解释为先导,意思是说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就如马克思所说:“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受到一次挫折或者遭到一次失败,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挫折、失败之时,常常最容易找到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今中外未有百战百胜的名将。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一位天才军事家,但他也有街亭之失;拿破仑纵横驰骋,威震欧洲,最后还是兵败滑铁卢;毛泽东同志一生成功地指挥了数以百计的战役战斗,但他也多次坦言自己打过几次败仗。战争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失败与总结成功同等重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成功的“母”
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魂”
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败不馁,吸取教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如果没有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训的汲取和“湘江之战”教训的反思,就不会有“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经典战例。
如果说,长征之前,红军遭受第五次反围剿挫折;长征之初,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这都是在饱尝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中央领导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违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的恶果。那么,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实现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则是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在每个战役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作战经验,从胜利走向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层层包围、追击堵截,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初期,中央领导人博古与军事顾问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强渡湘江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毛泽东同志在行军途中进行深思和总结后,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展开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其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和中央大部分领导人的同意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利用作战间隙,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遵义会议,并就紧紧围绕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展开了讨论。毛泽东同志作了长篇发言,集中讲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通过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成功战例,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会议经过发言和激烈争论,与会人员多数人同意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意见,认为博古的报告是不正确的。会议决定根据毛泽东同志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一针见血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者犯了原则错误,导致错过打破“围剿”的有利战机,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