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胡春雨: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
2019-05-21 14:37:21
作者:胡春雨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上篇:莱芜文化

    说起莱芜,在我心目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从贫乏的县乡回到省城老家,幽深的老街巷里,可以吃到焦黄浑圆的莱芜烧饼,喷着烤熟的麦香;逢年过节,看起来深黑、吃起来味浓的莱芜香肠,成为必不可少的大餐。于是,莱芜的名字种植在记忆的深处,美味的烧饼与香肠,差不多可与莱芜画上等号。

    十几年前,因为公出的缘故,有缘来到莱芜,此后多次往返其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便是一盏物美价廉的地方茶——老干烘。看起来粗枝大叶,茶色褐黄,但一种烘烤出来的茶香,颇令人着迷。美食总是最能唤起乡情,于是当地朋友这样夸耀自己的家乡:“别看我们莱芜地方小,好吃的可多着呢!莱芜炒鸡、莱芜羊汤,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儿,雪野湖的鱼,一条便可做一大桌不重样!还有莱芜姜,远近闻名!”于是,忍不住跑到雪野湖小酌,又被清秀的山水所吸引。民生,让世界美好,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的深处,却绕不开人类最残酷的事物——战争。一场莱芜战役,同样成为城市的标签。战争,让时代演进,让历史转折,让这座小城一次次融入民族记忆,与国史同行。

    这是一座鲁中深处的小城,北面是绵亘的泰山山脉。自金代以来,大多属于西邻的泰安,很少属于山那面的济南。而今在求大求强的背景下,再次并入省城。春秋时代,莱芜地处齐鲁两大之间,分属两国封疆。这注定了莱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齐国南有泰山、北有渤海,苏秦“所谓四塞之国也”,齐长城便从如今济南南部的长清等地开始,穿越莱芜北面的山峦,向大海绵延。迄今从省城进入莱芜的要道,依然要经过号称齐长城三大关隘之一的锦阳关。进退攻守之间,强大的齐国,在此俯视着南面的战略方向。

    齐桓首霸的年代,在此发生了著名的长勺之战。齐军汹汹而来,鲁军迎头御敌,在民间豪士曹刿的指导下,原本处于下风的鲁军,居然一举克敌。“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役的成名,不在于影响历史大势,而在于从战前的民意基础到战场的士气盛衰,通过《左传》的这段经典记载,揭示了战争成败的规律:兵不在多,在于谁能调动并保持高昂的士气,乘其锋以用之。

    二百年后,南方的吴国强势崛起,一度联合衰落的鲁国伐齐,在此爆发了影响整个春秋历史走向的艾陵之战。十万吴军惨胜十万齐军,一时打通了吴王夫差争霸中原的道路,在不久后的黄池会盟中,与传统霸主的晋侯争长。但历史一再证明,“自古知兵非好战”,迷信武力的强者,终将在力量对比急剧的转化中,在一次次胜利中走向坟墓。

    夫差好大喜功,不顾国内民生凋敝,面对“天夺吾食,都鄙荐饥”的困境,拒绝重臣伍子胥“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的告诫,不是巩固后方、积累实力,首先南下平定卧薪尝胆的越国,而是急于北上争霸。在决策南下北进的关键时刻,子贡受孔子指派来吴,利用国际关系的纵横捭阖,保卫父母之邦的鲁国。子贡敏锐的抓住了夫差“贪功名而不知利害”的弱点,唆使吴国“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义存亡鲁,害暴齐而威强晋,则王不疑也。”并动员越国作为附庸,配合吴军安心北伐。最终不出子贡所料,吴国“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宝、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吴国的实力在与北方大国的争衡中消耗殆尽,越王勾践乘其弊而起,终于吞并了吴国,成为新一代霸主。

    历史证明,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好大喜功,动辄炫耀武力,陶醉于一时的胜利。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修明内政,积聚国力,对内争取民心凝聚共识,对外合纵连横争取支持,善于韬光养晦,把握机会,才能在国际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千多年过去,春秋时代譬如民族的根脉,深埋于历史的厚土中。当代国人熟知的,则是七十多年前的莱芜战役。历经短短三日的激战,一代抗日名将李仙洲将军率领的近六万大军,被共产党人轻易歼灭,成功粉碎了国军“鲁南会战”的计划,华东战场的形势一步步扭转。于是,电影《南征北战》中那个颇有黑色幽默的形象——电话中惊呼“拉兄弟一把!”成为李将军最广为人知的舞台形象。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百年中国革命史,几代中国军人乃开辟国步前行的刀锋,历尽辉煌顿挫、死生荣辱,在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激荡飘零。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黄埔军人始终担负着最艰巨、最伟大的国家使命,而李仙洲将军正是其中黄埔一期的“老学长”,与国共两党元勋有着密切关系。在共和国开辟的伟大转折点上,旧时代倾覆的车轮将一代名将甩落其下,但历史终将前行,绝不仅是扯不断理还乱的是非恩怨。特赦后的李将军,成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与共产党人一道,相会于共和国成长的风雨中。

    历史的长河,譬若璀璨的夜空,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照亮夜空的明星。在保存五千年国脉的抗日战争中,包括李仙洲将军在内的“三李一王”,是山东抗战最杰出的代表。时代的风尘,难免遮住历史的望眼,一时间昏暗不明。然而历史的记忆,就在国民的心头,就在对祖国的大爱之中。抗战历史及其抗战精神,从全民抗战中来,终将超越党派,融入国魂,奏响心弦上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将成为我们战胜万难、赢得挑战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重回正轨,这段记忆正在逐步唤醒。自古以来,只有树立客观正大的历史观,才能广泛凝聚国民共识,寄托核心价值。而其中体现的,恰是一个新时代磅礴的自信,与开阔的胸襟。

    中篇:鲁中抗战

    到莱芜,不能不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但是,参观应自毗邻的鲁中抗日展览馆开始。历史的长河,也许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但终究是江流有声、接续前行。看懂了国共两党组织的鲁中抗战,也就看懂了此后新旧更迭之际的莱芜战役,看懂了现代中国的命运,为什么选择了我们的共和国。

    走进展览馆,首先给我强烈印象的,是一副抗战胜利后国共对峙的形势图:富饶广阔的东北大地,背倚着国势方张的苏联,以建瓴之势覆压着中原大地。“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满蒙”,这里曾是日本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一度成为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苏军撤离,深入敌后的共产党人夺得先机,从山东等根据地挥师出关,依靠土地革命的威力迅速站住脚跟。“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几经苦战,除个别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将东北大部纳入掌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历经八年敌后斗争,华北鲁、晋、冀三省大部,早已锻造成中共坚固的根据地,孕育着新生的政权。记得多年前,在抗战时期位于莒县的中共山东省政府旧址,也曾看过一张抗战胜利后的山东地图:整个山东除了个别大城市和交通沿线,同样均已开辟成根据地,呈农村包围城市之势。所谓“方百里可以王”,贵在用得其术,赢得人心。何况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牢牢占据了敌后的半壁江山,拥有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在这场夺取政权的宏大布局中,鲁中及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最紧要的根据地之一:十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四百多万人口,一旦在抗日战争的砧板上磨砺起来,便是无比强大的力量!从粉碎国民政府的进攻,到抢先进占东北,鲁中人民为共和国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远在大后方的国民政府,背负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一个从未真正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历经十四年抗战,早已不堪重负。民生的凋敝,国力的脆弱,潜伏着覆灭的危机。《三略》云:“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唐赵蕤云:“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道尽了民国一代的形势。尽管抗战的胜利,一时间使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和国民声望大增,但深刻的社会政治矛盾却在蔓延之中。国家渴望统一,人民渴望和平。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自序中,便曾提到一战结束后西方的民情:“无如各国人民久苦战争,朝闻和议,夕则懈志……大势所趋,无可如何。”何况民国以来,苦于战乱数十年的中国人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幸存于战后的广大军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享受和平、经营生活,而不在于响应执政者所谓“戡乱”。

    面对内战,外强中干的国民政府“人心不顺,士气低落,经济困难”,而星火燎原的共产党人,“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战争的胜利,从来不看表面的强弱,而主要取决于大势。《孙膑兵法》云:“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任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后可敌也。”远在正面战场的国军,劳师袭远、转战千里,共产党人则深根固柢、自战其地。史传所谓“攻者自劳,守者自逸”,内战之势,优劣可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转移至泰安,加紧准备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随着抗战初期战线向内地的推移,共产党人迎着倭寇的刀锋,乘虚跃出敌后,从此独立建政,迅速强大起来。共产党人不可阻挡的优势,就在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出生入死,在敌后形成了国共日三方鼎立的局面。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策派兵山东,次年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一五师挺进鲁南。一步大棋,推动了整个华北变局。

    “兵民乃胜利之本”;“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在中国历史上,兵民合一、农战合一,曾为推动历史前行发挥巨大威力。指导秦朝一统天下的《商君书》便指出:“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战守也。”与依靠工人阶级取胜的俄国十月革命不同,贫穷而淳朴的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力量。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的时代便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这种革命思想,在共产党人那里得到了最大发挥。

    土地乃财富之母,决定民生命脉。宋苏辙云:“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六韬》云:“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针对中国社会深刻的病理,共产党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准确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断然发动了土地革命,顺应了最广大民众对土地的渴求。当广大农民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热情,也便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回顾历史,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关切人民的关切,忧患人民的忧患,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也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个著名论断在鲁中根据地的建设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从整风运动到精兵简政,从大生产运动到拥军优抗,从三三制政权到党的一元化领导,从减租减息到日后的全面没收地主土地——在三大法宝的变幻使用中,利益的调整,力量的整合,实力的积聚,斗争的展开……绘就了历代开国史上一副雄奇的画卷,其中“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些法宝,在未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注定要继续升华,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敌后斗争的发展,倭寇实施所谓“治安肃正”、“治安强化”,通过文化教育的奴化、统制经济的掠夺、汪伪政权的建设等综合手段,推行所谓“总力战”,妄图将根据地陷入“囚笼”,展开了一次次残酷扫荡,一度使敌后根据地陷入极为困难的局面。在山东的斗争实践中,罗荣桓元帅总结出“翻边战术”,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分内外两线作战,即敌人打过来我也打过去,以积极进攻防御取得了良好战果,被中共中央推广,成为山东抗战又一全国性的贡献。

    参观至此,有两件展品最打动我的内心:一个是倭寇用中国人骨头做成的烟斗,无法想象,战乱是如何让人的魔性蔓延至此?嗜血足以让人沦为禽兽,走向文明与人性的反面。一个是根据地妇女用乳汁哺育我军伤员的塑像,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也曾见过类似画片。故事的原型究在何处并不重要,因为归根结底,她象征着是人民哺育了共和国的诞生!

    早在1939年,东北军于学忠将军便奉命开进山东这块战略要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抗战。但长期的敌后消耗,使这支部队难以维持。1943年,奔波于全国各大抗日战场的李仙洲将军,被授予入鲁重任,试图从鲁西南方面向山东腹地推进。针对国军不同派系对国内矛盾立场的差异,共产党人分别施策,决策“拒李送于”,在斗争与合作中逐步赢得了主动权。历经倭寇优势火力的猛烈阻击,以及与根据地的不断冲突,李部二万大军只剩八千子弟,放弃了入鲁计划。至此,李仙洲悲叹“华北大势已去”,为四年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同年,随着太平洋战场的发展,久困于以小吞大、兵力不足的倭寇,被迫在山东收缩,采取“重点配备”;国军苏鲁战区和山东政府也退出了沂鲁山区。鲁中八路军乘机挺进,改变了根据地的被动局面。山东战场国共日三方角逐的局面,最终向中共倾斜。随着全国战场反攻阶段的到来,倭寇日暮途穷,于两年后宣布投降。八路军乘势发动反攻,于是有了前面那副形势图,奠定着未来内战的走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永乐:新旅程的宣言
·下一篇:无
·特稿: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
·讲述鲁中抗战传奇 《一马三司令》周村开机(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胡春雨: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
特稿: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
陈永乐:新旅程的宣言
特稿:新旅程的宣言
陈安、曾春生:王瑗:“我就是共产党!”
特稿:王瑗:“我就是共产党!”
姚老庚:史海沉浮·被中国枪决的日军最高将领田中久
特稿:史海沉浮·被中国枪决的日军最高将领田中久一
史海沉浮·被中国枪决的日军最高将领田中久一
李江萍、赵新华:发扬亮剑精神重走西征路,迎接新中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