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黄河大合唱演出80周年,参加首演的98岁革命老人李一非再次登台演出,依然嘹亮的歌声,红色的毛衣映衬着她矍铄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电视上看到这位老人,似曾相识,仔细想来,她是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的老校友。上世纪90年代,我常陪同我的婆婆(她是女大8班的学员)参加校友聚会。在校友每次聚会时,她都是充满激情地指挥老人们唱女大校歌。
在《延水情》一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回忆。李一非,1921年生,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五班学员。核工业部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局级离休干部。参加革命前上过半年高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当时“仅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坚决要抗日救国”。1938年5月,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6月,进入鲁艺音乐系第2期学习。11月下旬,进入抗大八大队一队,队长丁雪松。学习一个月左右,又调到抗大政治部文工团。1939年6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文工团到前方,李一非因脚烂了无法行军留在延安。8月,进入抗大女生队,后随女生队并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女大“经过较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了认识,改造了自己身上小资产阶级意识,思想有了提高”。1940年10月随女大征粮工作团到绥德,战争年代做部队文化教员。1945年10月随部队到东北,在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工作。李一非说,自己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1950年5月,老同志杜瀑建议成立野战军托儿所,把子弟孩子们管起来。1950年6月,野战军47军托儿所成立,收了70多名革命后代,于是她到此工作。1951年部队赴朝,托儿所迁到东北的德惠。1954年1月,她从长春被调到北京。3月,到总后勤部托儿所工作。1957年暑假后,总后勤部托儿所合并总后勤部五一小学。李一非任五一小学副校长。9月,调二机部幼儿园工作,任务就是筹建幼儿园。10月下旬,招收了100多名学生。1960年11月调到二级部情报所工作。
今年,李一非已经98岁高龄,她的革命生涯是在女大奠定了坚实的起步基础。自抗战以来, 全国城乡纷纷以各种方式投身到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事业之中,战地服务,护理伤员,慰劳军队,宣传抗日。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到处都活跃着女同胞的身影,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女性。但是,在妇女参加抗日活动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党领导妇女运动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如抗日根据地妇女干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女运动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因此,大量培养适应抗战需要的妇女干部的问题刻不容缓的。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委员会批准在延安开办了一所女子大学,全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校址选在延安杨家岭后山沟东面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之间的一座山坡上。自1939年3月,动员了当地200多名民工紧张施工了一个半月。当时陕甘宁边区受到日、伪、蒋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为了筹办女大,毛泽东带头捐献了担任国民参政会议员的100元薪金,帮助女大购买书籍。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也将各自的参议员薪金捐做建校费用,共计300元。考虑到窑洞比较潮湿,校长王明拿出500元的参议员薪金专门用于购买木板,制作了100余张木板床。此外,女大所需的图书、开会用的幕布、煤气灯等也都是由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领导捐献而来,其他中央首长也在物资上作了支援。1939年7月20日下午3点,在延安中央礼堂为女大首届500名学员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寓意深远的结束语“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作者与薛明老人1996年合影;
1996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校友活动时健在的几位女大校友。(本次合影照片被照相馆冲洗时损毁,只有几张洗成黑白照片稍微清楚些)
1941年党中央实行“精兵简政”以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女大被合并到延安大学。两年间,女大先后开办13个班,培养妇女干部上千人,形成了理论性和妇女运动工作实践相结合,强化形势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学习和生活军事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工作能力等办学模式和特色。女大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期间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开展,虽然只有两年的校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事业培养了一批文武双全的妇女干部,为抗战中的中国妇女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准备了人才,在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第一任女大使丁雪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检察院原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贺龙夫人薛明,当年女大教务长、新中国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张琴秋,著名表演艺术家于兰等等,都是女大培养出的国家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