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开这个币,我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到一点铜的痕迹,非常吃惊。一个铜镀银币历经80多年,不露一点铜的痕迹,让人难以置信。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美工刀轻轻地在币的边上刮了几下,然后涂上盐水,放到安全处待观察。三天后当我拿出币观察时,惊呆了,仍然一点铜的痕迹都没有。当时我真有些矛盾了:难道对这个十拿九稳的币看走眼了?拿着这个币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完全符合1933年版铜镀银币的特征,肯定是一个铜镀银币。但摆在面前的这个币又确实一点铜的痕迹都没有,心里想:难道真有一模一样的所谓“同版币”?我不甘心,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找到家里的磨刀石,也顾不得什么保护好币的品相那么多了。狠狠地用力磨了几下,用放大镜观察仍然分辨不清楚是铜是银,只好涂上盐水放一段时间之后再观察。三天之后,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一溜黄铜展示在币的边上(图2),一块压在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如释负重的我,在事实面前证明自己的眼力修练水平,那种满足感,那种自豪感,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不仅激动在心里,反映在脸上,还传递到了每一个细胞,浑身上下都觉得轻飘飘的。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证明了我的眼力。
图2
事后我在与朋友分享购买这个币的过程时,他们都感到有些惊讶,说我对这种币观察判断的眼力像似X光机能入骨三分。我倒觉得没什么,看多了熟悉了,就能产生一种“熟能生巧”的判断。当然,要熟悉一种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这种机制币,首先要分析研究这种币的主要特征,掌握几处与其他币都不具备的不同之处;其次要经常地反复地观察,直到把这个币的特征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第三要经常找一些类似的币来对照,不断提高鉴别的水平。我想修练眼力的功夫无非就是如此了。也有人提到智商,认为眼力的修练跟智商很大关系。应该承认,智商高的人接受事物的速度要快些,智商低的人接受事物的速度会慢些,但不管什么情况,了解这个事物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前提条件,是最主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什么都谈不上。有了这个第一步之后,个人的悟性也好智商也好才能发挥作用。收藏界也有很多笨鸟先飞的例子,智商低点悟性差点还可以用勤奋来弥补。人家看一次主要特征就记住了,你可以看三次五次,甚至反反复复观察比较,加深印象,同样可以把眼力修练到很“毒”的程度。
作者简介:
洪荣昌,笔名:红歌,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色收藏》杂志执行主编,《中国钱币》杂志审稿专家,中国红色收藏鉴定师,评估师。
从事收藏几十年,涉及邮票、钱币、苏区文物、毛泽东像章等。出版过《红色票证》《红色货币》《红色收藏》《红色粮票》等专著。曾在北京、福州、遵义、厦门等地举办苏区红色文物展览。其个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红网等多家新闻媒体介绍过,享誉全国。已出版的著作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全国各大图书馆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等海外知名图书馆收藏。几十篇学术论文被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杂志、网站刊登转载。是中国红色收藏领军人物,红色文物收藏与研究的著名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