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瞿秋白还应该是文学家、书画家、金石家、医生……这位出生于江苏常州“晋陵望族”的青年才俊,自小聪颖好学,后来博览群书、学识出众,多才多艺的瞿秋白,无论干那一行都会成为行家里手。可是,瞿秋白没有成为教授、翻译家、编辑、记者,而是成了一位职业革命家,他只能割舍自己的专长和爱好,为四万万同胞站出来与黑暗抗争,努力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记得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决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整年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逃避生活,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瞿秋白没有选择逃避,他追求真理、忠于理想、勇于负责、无私无畏,把全部精力和年轻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将《国际歌》唱至生命的终点。
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这样写道:“历史的事实是抹煞不了的,我愿意受历史的最公平的裁判!”今天的历史早已对瞿秋白作出了最公平的裁判: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当我走出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再一次仰望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时,感觉苍翠罗汉岭下那巍峨耸立的纪念碑,犹如秋白同志威武不屈的挺直脊梁,器宇轩昂而又正气凛然。“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眼前的这座纪念碑,是秋白崇高精神风范的丰碑,这丰碑,铭记着瞿秋白的牺牲和奉献;这丰碑,激励着后来人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