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90华诞。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什么要叫“中国工农红军”呢?为什要把革命军改成“中国工农红军”呢?大别山的红军部队有哪些呢?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查找大量军事历史资料,作了一定的思考。军事历史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中国工农红军”命名前的革命斗争及“革命军”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背叛革命,悍然发动了“四一二”等反革命政变,屠杀大量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在风雨如晦的192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所吓倒,带领人民,相继爆发了一系列革命起义,革命的星火碰撞燎原在中华大地,使得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特色鲜明。
为挽救中国革命,对国民党的大屠杀政策实行武装抵抗,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及受其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篇章。但南昌起义的部队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这一番号。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总结中国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确立了“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的原则,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八七会议的及时制定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使全党没有为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而惊慌失措,重新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勇气,从而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正确道路的顽强意志,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我的政治勇气。
接着,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秋收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起义准备期间,毛泽东认为,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已彻底失去民心,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和代理人,国民党旗帜在人民中已完全没有什么号召力。因此,秋收起义的部队第一次公开响亮地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同时,党在各地也先后领导发动了一系列革命武装起义,但中共领导的各地革命武装的名称称谓不一,较为混乱:有的还叫“国民革命军”,也有的称“农军”“农民革命军”“工农自卫军”,甚至有称为“土地革命军”“工农讨逆军”,等等。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最近工作纲领》中向各地革命武装发出指示:“国民革命军之名义应废除”,“以后军队和全省工农讨逆军一律改称工农革命军”。10月23日,中共中央在致南方局并转广东省委的信中又指示:“以后工人武装改称工人革命军,农民武装改称农民革命军,合称工农革命军”。
所以,人民军队初创时期,规范命名为“工农革命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命名
1927年11月13日,潘忠汝、吴光浩等领导了黄麻起义,把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引导了大别山区西部的。解放了黄安。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古老城头插上了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部队开始叫“农民自卫军”。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先生兴致勃勃地很高兴挥笔写一副对联,贴在了原县衙大门的两旁。上联: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下联: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副对联巧妙地用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其中用红色象征革命及农民自卫军。这是第一次中国革命历史上呼出了“红军”称号。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红军”的称号。
黄麻起义军攻打县城
同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工农红军”的响亮名称从此在全国唱响。从此,在各地的革命武装中陆续使用了“红军”的称号。
1928年初,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曾先后明确提出:要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党所领导的红军部队。同年2月2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在“苏维埃化的农民区域中,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红军部队……以备这些部队渐渐联合而成全国的中国红军。”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苏维埃的区域之中,要切实实行土地革命,并且要努力建立红军”。第一次正式把各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定名为“红军”。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部队的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5月4日,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朱部编为第十师,毛部编为第十一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两个师下辖5个团:红十师辖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红十一师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朱德兼十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泽东兼第十一师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不久,成立红十三师,陈毅改任师长,下辖第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全军兵力约万人,枪3000余支。
井冈山会师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正式定名为红军。《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红军之编制,须依武装及作战需要而定,暴动的群众既不能有多量的武器,在作战时必须参用旧式的粉抢,大刀、梭标,尖串等,其作战亦多系乡村战争,故暂决定试用三五制,即以十二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五排为一连,五连为一团,五团为一师,每师共四千五百人。每团五连,用步枪者二连,用粉枪者一连,用大刀尖串者二连(此外尚有侦探交通军医特务各种组织,至其他各特种组织,则依所有武器决定之)。此系采太平军制的精神而求适合于游击战争的需要。各省割据区域,即可试用此制,以便依实际经验,而为最后之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