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努力把韶山打造成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示范基地——《毛主席是研学旅行的典范》系列访谈录之二:阳国利馆长访谈(下)(组图)
中红网湖南韶山2018年5月24日电(阳国利、张伊)
中红网编者按:作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于3月21日遍地黄花的春分时刻,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正式启动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就此次活动和相关问题,中红网记者对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进行了采访。(编者按结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中红网张伊摄)
中红网: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提倡“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您如何看待“研学”?
阳国利:2016年12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的颁布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其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就是要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学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倡“立德树人”。“树人”教育措施很多,既离不开课堂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也还有社会实践,这其中就包含我们现在所说的研学实践教育。要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要参与、要实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接地气的人才,就不能缺少社会实践。在国家培养人才工作中,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在两个重要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一个是道德、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是社会实践能力的问题,研学实践教育恰恰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而来的。
韶山毛泽东广场。毛泽东铜像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中红网张伊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中红网张伊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中红网张伊摄)
毛泽东同志故居。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中红网张伊摄)
南岸私塾,距离毛主席故居约100米远。这里是毛泽东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起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代的印迹。(中红网张伊摄)
中红网:以游学或者研学的方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毛主席在此度过了他17年的青少年时光,从游学到研学再到革命实践,堪称游学(研学)的典范。您能介绍一下毛主席游学(研学)旅行的典范事迹吗?
阳国利:2017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影响力及教育影响力都十分重大。毛主席是革命文化的代表,毛主席纪念馆是红色文化高地、理想信念高地,作为这样一个实践教育阵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研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最佳的目的地。
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打造、建设和发展研学基地工作上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毛主席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他不仅重视读“有字之书”,也重视读“无字之书”。比如,他在青少年时期就从事劳动生产,在学校读书时,他多次游学并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开展勤工俭学,这些方面的资料很多,故事很多,纪念馆藏相关文物、资料就达数万件,这些光辉的事迹本身就是研学的好教材。二是,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生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拥有丰富的研学教育实景资源,有许多与毛主席少年活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性建筑,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即遗物馆)再现了毛泽东同志辉煌的一生,这些是研学很好的现场体验资源。
毛主席一生重视实践,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毛主席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在很早的时候就树立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伟大志向,并且,按照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他呕心沥血的工作,认真理性的思考,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出发,始终坚持为着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民族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勇于奉献和牺牲的革命精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从来没有动摇过,尤其是他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中国绝大多数人做出奉献、努力奋斗的人。毛主席这样的人生道路,这样的坚定选择,这样的坚定信念,最后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这个源头,他的初心,他的使命就是从韶山开始的,从与中国会社会实际接触中开始的,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就是对毛主席历史全景的一个详实记录。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主席堪称现今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典范。面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时局,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以明心志。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在省会长沙,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对社会改良相当感兴趣。1912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在这里,写出了迄今留存于世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该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了“利国福民”的理论。1913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成为老师杨昌济最为钟爱的两个学生,实现了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此时,毛泽东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他的人生指针开始指向广阔的社会,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气油然而生。在岳麓书院,毛泽东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爱晚亭读书、讨论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15年秋,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在一些校园张贴“征友启事”,要求结交的朋友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一时间,才华横溢的毛泽东成为一师校园出类拔萃的人物。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高中写出了迄今留存于世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老师要求全班传阅。该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了“利国福民”的理论。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湘学士风,对青年毛泽东有很大影响。他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苦学励志,探求大本大源,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期,毛泽东和萧子升一同外出“游学”。他们相互倚重、砥砺前行,坦诚相见、不分彼此,徒步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人民疾苦,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了许多笔记。回校后,同学们称赞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可以说,“游学”为毛泽东日后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也正是“游学”,耳濡目染,手写心记,使得毛泽东对当时的社会实际有了重要的认识。
中红网:1918年,毛泽东创立了新民学会,确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进行革命活动。您能详细说说新民学会的情况吗?
阳国利: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较早成立的进步社团之一,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典范。毛泽东逐渐成为学会的核心人物。新民学会从发起到成立,渗透了毛泽东的心血,也成为毛泽东由青年学生向社会活动家过渡的显著标志。满怀改造社会思想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等人在岳麓山下设立了工读同志会,过起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在这个“新村”里,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不久,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名青年从长沙启程北上,参与杨昌济、吴玉章、蔡元培等人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并先后参加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学习。毛泽东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还为他们四处奔走、筹措路费。
10月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后来,他受陈独秀、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书刊、新思潮活动的影响,着力于新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逐渐把目光主要转向俄国。为此,毛泽东组织了“留俄队”,先后派出大批湖南青年赴红色俄国学习。毛泽东坚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与研究、学习外国经验相结合,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也成为他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毛泽东担负起了组织湖南学生运动的工作,有力地声援了北京的爱国运动。7月,在《湘江评论》创刊号,毛泽东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他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发动与否,是决定一切革命胜负成败的关键,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国家、社会,谋求身心彻底解放的根本方法。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雏形。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