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收
美丽的龙门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
新建的弥猴桃园孕育着脱贫攻坚的中国梦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芦山,1936年11月至2月中旬,南下红军麓战芦山,在芦山留下了百拆不挠、负重自强、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种红色基因在芦山老区人民的血脉中时代传承,不曾间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的“4•20”强烈地震使芦山县先后成为重灾县和极重灾县,天灾使这个本就十分贫困,经济发展总徘徊在全省汉族县后三位的贫困小县雪上加霜,但是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大爱,激发了芦山人民感恩奋进的老区精神,发扬当年的红军精神,十年磨一剑,坚持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双攻坚”,勇夺“双胜利”,全县2084户678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省定贫困村6个顺利脱贫,5个基本达到脱贫标准,灾区焕发出蓬勃生机。
——全面实现温暖安居。黎明村大石板组建档贫困户朱汉成如今安闲地住在黎明新村一栋一楼一底的小别墅内,家居物件一应俱全,一家两口务工收入愈万,然而谁也无法相像重建前他拖着病躯,带着小孩子在风雨飘摇的小破屋里生活的情景。把实现群众“安居梦”作为“双攻坚”的首要任务,芦山县共投入18.02亿元,完成13171户农房重建、5678户城房重建,政府兜底为213户无能力建房的特殊群众建设保障住房,协调金融机构为农村重建户提供三年贴息贷款,解决绝大部分群众安全住房问题。重建结束后,接力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硬化院坝、路面、改厨、改厕等“七个一”安居提升工程,实施91户危房旧房改造、92户居住环境改造、22户温暖提升,确保无论贫富,家家户户有安全、温暖、洁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灾区住房面貌一新。
——民生环境大大提升。“雨天不湿鞋、夏天不沾灰”。这对十年前芦山灾区农民来说,是不敢想像的事,然而这十年来农民实现的“梦想”还不止这些。芦山县坚持重建项目和资金向民生需求倾斜,创造了民生一项又一项的“奇迹”。新建改建县乡道160.73公里、通村组路382公里,基本建成县乡村油化硬化道路网络;新建水厂6座、维修加固供水站(点)19处;实施电网改造项目36个;建成教育项目57个、卫生项目16个,从整体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民生问题。脱贫攻坚中,继续瞄准民生痛点,重点实施道路通畅、产业作业道配套、安全饮水补短“三大工程”,新建通村通组道路、林区公路、农业产业作业道42.12公里,巩固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站7处。
——产业造血功能大大增强。四面大山的宝盛乡是一处宝地,茶叶向来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史书上早就有红军茶的记载:“红军好,红军亲,红军一心为穷人,留下茶叶能治病,穷人日夜盼亲人!”曾有人采了三批茶样送到国家检测中心检测,结果令人惊喜:12项农残检测结果为0,只含有少量氟,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控制范围,是全国省有的“顶级茶品”,然而不成规模,难成气候,灾后重建的十年让马牛山红军茶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在“双攻坚”中,芦山县先后建成工业产业集中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根雕艺术城”三大园区“,全县工业总产值达62亿元,规上企业总数达47家;形成“一园两区三带四线五大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体系,马牛山茶等“五大特色产业”总规模达15.4万亩;依拖田园文化建成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4个精品旅游村寨,主要经济指示近三年来实现百分之十的增长。依托“三大园区”和农旅结合体系发展,累计为贫困群众推介就业岗位752人次,提供公益性岗位138个,带动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就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1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