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为金城小学题词
朱德为马鞍公社的题词
朱德为马鞍小学题词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 社会一清人享乐,乾坤两造政初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嘉禾不患贫。 ——引自《朱德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 这是朱德1960年3月10日回到离别52年的故乡——仪陇时所作的一首诗,作者在诗中表达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对故乡美好生活的赞美。读罢此诗,50年前朱德回乡时那匆匆的步履声和关心家乡建设、鼓励故乡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仿佛仍在耳边回响。
【起因】
其实,朱德1960年春能回家看一看,也是有原因的。 1959年,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过去一样,他仍然用大量时间外出视察,到国外访问,出席并主持各种会议。尽管他的工作丝毫没受年龄的影响,但他的思想上却产生了一些困惑。因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于长年在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的朱德而言,不能不引起深思。思考的结果,他不能不对现行政策提出疑问。 1959年夏天,朱德出席在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他一上山,就找主管农业的李先念谈话,指出要把各方面的生产能力都使上去,尽量多的生产出东西来。接着,他在中南小组会上发言说:“去年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对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一点估什不够,共产搞早了一点。” 他反对刮“共产风”。他在与广东的陶铸和湖南的周小舟谈话时指出:去年最大两件事,大炼钢铁和公社化,使国家和个人都造成了损失。 从这一系列谈话看,朱德已觉察到党在指导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他是力主纠正者之一。 1960年,我们国家和人民正处在一个严重的困难时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自然灾害、人民公社、供给制、公共食堂……问题成堆。为此,党和国家号召各级党政领导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总结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朱德从1月4日视察上海开始的半年时间里,有一半时间在外视察,先后视察了上海、广东、湖北、陕西、重庆、四川、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等省,在视察四川时还顺道回到离别52年之久的故乡——仪陇。 1960年2月28日,朱德离京飞抵西安。此次按照安排,朱德到陕西、贵州和四川等地视察。当时,报纸上和广播里一再吹嘘“形势一派大好,越来越好”,但不少地方的农民因为没有粮食,正在挨饿,朱德为此寝食难安,便打算趁这次外出视察的机会回故乡了解真实情况,他深信故乡的父老乡亲一定会直言相告。 3月8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一起从重庆乘机抵达南充。次日便回到他离别了五十二年的故乡——仪陇县马鞍场。
【车过复兴】
1960年3月9日,两辆小车在凹凸不平、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行驶着。车内坐着朱德委员长及其夫人康克清同志。虽然窗外春光明媚,但朱德心情却异样复杂。从1909年千里投考云南讲武堂算起,他离开故乡已整整52年了。40年前他曾写诗表达对家乡的无穷思念:“避暑居高耸,搔首望仪陇。白云阻乡关,回看江涛涌。”而回故乡此时才成行,却面对我国正处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带来的浮夸风盛行的困难时期,沉重和激动感情交织心间。此刻,朱德坐在车内,不停地向南充地委副书记孙桂林询问仪陇的情况,一再催促司机把车开快些。 陪同朱德一起来的有省委书记廖志高、南充地委副书记孙李桂林和仪陇县委书记康志盛等,有公安部的一个局长,省公安厅边处长,县公安局任海和、邓载阳等担任保卫工作。 仪陇三月的春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乘车从南充经营山到仪陇,透过车窗,看到到处是金黄色的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朱德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菜子开花一片金,小麦放穗满山青。 豌豆杂粮斜坡种,人说小春增七成。 一路上,朱德高兴地同车上人员谈话,他最关心的是农业生产,多次询问生产经营的情况,为加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了许多指示。 约五时许,车子进入仪陇复兴。孙桂林向朱德介绍说:“这就是仪陇县的复兴区所在地。” 朱德说:“呵,到底是复兴了啊!” 车上飞出爽朗的笑声。 笑声中,朱德听介绍路过的地方是一个敬老院和托儿所时,即对车上的人说:“《礼记》上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它包含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敬老必须是‘鳏寡孤独残’者,特别要照顾好那些年老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有家属抚养的,还是要靠家属抚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老子到儿子家吃饭还得拿饭钱。我们中国还保存家庭关系。敬老养小,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听他老人家这番教诲,大家很受感动。孙桂林当即表示“请委员长放心,我们一定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