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肃反,巩固苏维埃政权向前发展。”(刘屋)
苏区时期的红军宣传标语(刘屋)
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邀县电视台小曾一道驱车来到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乡会同村下村采访。
此行是因早在前年暑期,就听县史志办的同志说过有关在会同蜡烛寨下发现了“红军墓”的事,一直以来,我欲去探个究竟。
应我的电话约定,这天,村支书叶吉生早就在村委会等候。待我俩一下车,叶书记让我们改乘他的摩托车直奔目的地……
一溜烟我们来到了庙岭下农田边停了车,叶书记领着我们边聊边走,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道上,薇风吹抚着青翠绿茵的莲荷,露珠象水银似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他指着不远处两座挺立而奇特的丹霞山峰说:“你们看象不象一对蜡烛?我们这里称其为蜡烛寨。”
“象!真的很象。”小曾和我异口同声,“看那赤壁丹崖,活象一对燃烧的天烛……”
“蜡烛寨可谓会同的‘风水岭’”。叶书记风趣地介绍着“常说‘菩萨照远不照近、蜡烛照近不照远’,而我们这对天烛光耀护佑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人们,可以说方圆十几里只要能看见‘蜡烛寨’的村庄相对都较为富裕,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不到一支烟的功夫,我们爬上了庙岭,穿过脐橙林来到“红军墓”所在地,坎上几位村民正在铲锄花生草,听说我们是来了解村里当年有关红军的一些事时,大伙放下农活都过来了,其中一位名叫叶礼松的大爷,今年已84岁了,是个已有45年党龄的老生产队长,世居本村叶屋,老人身体很硬朗。在大家的搀扶下老人和我们一同摸着陡峭的下坡小路来到“红军墓”前。
“红军墓”坐落在庙岭东面幽深峭壁上,离坑底足有20多米高程,它既没有墓基也没有墓碑,而只是人工直接镌刻在黄泥土质的悬崖峭壁上一块1.2米左右见方的“字样图”,“字样图”现虽已坍缺五分之二,但“红十五军”四个字依稀可辩。面对“红军墓”一股崇敬之情涌上心头,我深深鞠上一躬,小曾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瞻仰红军墓令我感慨不已,思绪万千……
“时过70多年的‘红军墓’怎么近年才发现?这里安葬了红军烈士吗?”我们不惑地询问着,“红军部队曾在这个村里驻札过吗?”
“以前这一带属荒山野岭,因坑壁悬崖徒峭,茅草丛生,传说这一带曾经闹鬼,所以人们不敢走近这里”叶书记向我们介绍说,“近年以来,我们村里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兴果业开发,这里现已荒山变果园。因需就近将下面坑垅山塘的水抽引灌溉果树,果园主人为了来回方便特从这里新开挖出这条由果园通往山塘的小路,而才无意中发现‘红军墓’的,并及时向我告诉了此事。我们立即向县里报告了这一情况,县博物馆和县史志办的同志都先后来此拍录下这一珍贵的遗迹资料。认为‘红十五军’曾驻扎我们村里。”
“下面那儿当年安葬了上百位红军烈士”叶礼松老人手指着眼前一处叫四方土的庄稼地,包含泪水地给我们讲述着:“那时因牺牲的红军多,条件艰难,只象种蕃暮一样,挖成一条条坑垄沟壕,将一具具尸体简易地用稻草一裹,放进沟壕盖上土,就算是安葬了,然后在每位红军烈士安埋位置上方都会竖插一块写有名字的小木板牌……”
老人哽咽着,擦了擦湿润的双眼,继续讲述:“那时我虽才六七岁,可那些事对我是刻骨铭心。记得一个说是从下三乡来寻人的少妇,看到木牌子上写有丈夫名字,一把抱着‘木牌’伏跪在地尖呼其名、撕声嚎哭,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痛流泪,撕心裂肺的哭声在蜡烛寨下迥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