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英雄和伟人,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
他的生平、事业和思想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斗争历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题词他是“人民的光荣”,邓小平题词他“是中国人民事业伟大胜利的旗帜”;江泽民在纪念会上称道“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群星璀璨,朱德同志是其中的一颗巨星”;胡锦涛在纪念会上称道“朱德同志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业绩深深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承载历史,演绎文化,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耸立着这座丰碑。
——题记
1978年12月13日。
历史记载了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2月18日)前夕。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阅批了四川省委“关于保护朱德同志旧居及修建马鞍陈列馆的请示”。
1982年6月,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书馆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共和国没有忘记!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
为朱德修建纪念馆,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
故乡人民的心愿造化丰碑
1949年冬,仪陇解放前夕,故乡人民在马鞍场头竖立起“朱德故里”碑,迎接解放。表达骄傲而自豪的心情,纪念和敬仰的心愿。
1950年1月,中共川北工作委员会为慰问朱德亲属,专制了一道金字匾额“人民之光”送至马鞍镇琳琅村,挂在朱德父母故居的堂屋门楣上。这以后,全国各地不少群众怀着对享誉中外的人民军队总司令朱德的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仪陇,来到马鞍,要瞻仰朱德故居,参观朱德故里。
1951年秋,当时的土改工作团和仪陇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琳琅村留出二十多亩土地,计划修建朱德纪念馆。
随着参观的群众不断增多,到1958年冬,省、县两级政府拨款维修了朱德父母故居,同时,兴建了门牌坊,及前面的水池、亭坊、绿化了环境,连通了公路支线。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接待外国友人,又在父母故居的三间旧房里举办了朱德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生活、学习、劳动的文物、图片展览,开设了一个图书室,供人们参观学习。
翌年7月,这里迎来了第一个外国友人新西兰路易•艾藜的瞻仰参观。
朴实的展览,诚挚的表达。修建朱德纪念馆的心愿在故乡人民心中迸发。
痛楚的伤痕——“文化大革命”浩劫降临。1966年秋“破四旧”的寒流没有绕过这块诞生共和国领袖的土地,朱德父母故居及陈列被迫关门。第二年春,从北京来了个“揪朱兵团”,捣毁陈列,抢夺文物,推倒“朱德故里”碑。当他们还要挖掘朱德生父墓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家乡父老乡亲举起锄头扁担,发泄了心中的愤慨,守住了心中的祈祷。
云遮也有云开时,艰难时节倍思亲。故乡人民对朱总的深厚情谊还是那么浓郁,1973年,又把“朱德故里”碑竖立起来,将悄悄保存下来的部分文物又捐赠出来。从1974年秋至1975年,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革委又拨专款,修缮朱德父母故居,收集文物资料,恢复并扩大陈列展览,重新对外开放。先后起用了“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朱德纪念室”的名称。
1977年6月,中共仪陇县委、县革委向中共四川省委、省革委呈送了《修建朱德旧居陈列馆的请示》;1978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向中央转呈了请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央批准了。党政军民齐参与,心中的丰碑化作修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行动而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