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的新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十二章。针对过去的党史对西路军事件记述的偏差,进行了重新记述。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验固然可贵,但由失败而推到极致的献身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我们这个党,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优秀的文化传承。我们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始终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就在于能够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前进。西路军将士西征的这段历史,极其悲壮惨烈、极其艰苦卓绝、极其感天动地,从而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史诗。正是西路军将士对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的忠诚信念,铸就了不朽的西路军革命精神。 过去党史的偏差记述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时至如今,幸存的西路军将士特别是他们的后代们也需要改变和提高认识。那些长眠在河西合葬大墓里的西路军将士的忠骨之魂,当他们终于听到了党对他们的客观地、准确地历史评价时,也会得到告慰。但是,由于以前长期偏差造成的教育烙印很深,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对西路军的认识模糊不清,完全有必要提醒人们排除浮躁,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下这段新的记述,以新换旧,彻底转变观念。记述如下: 《1936年9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二方面军于9月中旬连克甘肃省东部的成县、康县、徽县、两当,10月迅速向北转移。10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在平锋镇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治委员聂荣臻会面。10月22日和23日,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完成了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终于胜利完成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的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燃烧起来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长征实现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是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它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候,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把宁夏战役作为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的决定的一环,抓紧进行部署。1936年10月11日发布的《十月作战纲领》,要求全军争取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整,并做好渡过黄河等各种准备,然后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夺取宁夏。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于10月25日渡过黄河;随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从10月20日开始,蒋介石调集十几个师由南向北大举进攻,企图消灭红军于黄河以东的甘肃、宁夏边境地区。针对这种情况,10月25日,中革军委提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