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用过的贴花窗罩
艰苦朴素的含义,是指吃苦耐劳、勤劳朴实。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红军时期算是最为艰苦。井冈山时,朱德挑粮上井冈,粉碎敌人经济围困;长征途中,朱德与战士靠草根、树皮充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冒着枪林弹雨,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历尽艰辛,三过雪山草地,完成三大红军主力西北大会师。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这就是红军精神,这就是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作为三军总司令、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的朱德,理应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有这种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朴实的。然而,当我真正触及到与朱德生活有关的人和事的时候,我的想象和推断,被眼前的事实征服了,灵魂深处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为了丰富馆藏资料,办好朱德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更好地宣传朱德思想,弘扬朱德精神,在2006年朱德120周年诞辰之际,我参加了朱德文物文史资料调查、征集工作。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第一次踏进了朱德儿媳赵力平的家门。当她老人家知道我的来意后,从卧室衣橱里拿出了一件朱德用过多年的床罩,当我们铺开时,我震惊了。这是一床白麻纱贴花床罩,一方边子已朽烂,罩面上有6处补丁,多处朽烂。我怎么也无法将它与功勋卓著的朱德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也不会用到这么破烂了还在坚持用,这可是开国元勋的生活呀!赵老从我惊讶的眼神中读懂了我的心思,她娓娓地向我讲述了这件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品,藏在背后极不平凡的、让人感动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风暴,使大多数老一辈革命家都蒙受了冤屈,朱德也不例外。1969年10月,83岁高龄的朱德被逐放广东从化,从此过上了长达九个月的“软禁”生活。1970年7月,朱德接到通知,准备参加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才回到北京,这张床罩从此跟随在朱德和康克清的身边,并伴随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康克清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这二十多年中,这张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这些补丁,就是赵力平老人亲手缝补的。有一次,赵老觉得缝了好几个补丁的床罩已开始朽烂了,提出该换新的了。朱德却说:“缝缝还能用,该节约的就要节约”。朱德去世后,赵老见床罩实在是破烂不堪了,就对康克清说:“这床罩已朽烂了,实在是不能再补了,家里也没这布料了,干脆扔了吧。”康克清却说:“不要扔,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她要把从朱德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朴素传承下去,赵老一针一线地缝合了这张破烂的床罩,也编织了朱德及家人艰苦朴素这张生活之网。
历经凄风苦雨的朱德,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他并没因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而气馁,他深信:历史是公正的。仍然以高尚的情怀,顽强的革命意志,为党奋斗终身,革命到底。仍以艰苦朴素的品德风范践行自己,影响他人。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续延。朱德,作为一个接受了战争洗礼的军人,作为一个饱受艰辛和困苦的革命者,作为一个经历了开创新中国奋斗历程的领导者。他既懂得创业的艰苦,也深知守业的重要。建国后,总司令功高位显,他的生活待遇是有保障的。但他仍然时时处处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朱德能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源自于他贫苦的出身,源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更源自于他无产者的崇高理想和伟大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