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建馆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一直采用编年体形式展示井冈山斗争史的内容,这一陈列方案曾先后得到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1972年、1987年和1997年进行了多次陈列修改,但其编年体陈列体例基本没变。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经济工作等各项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研究与总结,尤其井冈山精神的研究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活动广泛开展,原来的编年体陈列体例形式过于平淡,史实重叠、内容单调、文物重复,其时代局限性日益凸现,已不能全面反映史学界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展示井冈山斗争的历史经验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场景:井冈山会师
同时,随着红色旅游的迅猛发展,不少理论工作者希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能尽可能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专题内容,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于是,他们变通常的编年体“加”专题的作法为编年体“夹”专题,在讲述井冈山革命斗争进程时,合理“夹”入革命道路的探索、党的建设、红色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粉碎经济封锁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革命理论形成等专题陈列,突出了井冈山道路的叙述和井冈山精神的诠释,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达到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开馆后实践证明,这种以史为主、论从史出的陈列体例,受到党史界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的认同与赞赏,成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一大特色。
——认真组织陈列大纲的编写
陈列大纲体例确定后,陈展组开始了大纲的起草和编写。办公室组织专家认真编写和反复讨论,结合展陈形式,提出了陈列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展陈艺术宗旨,确定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应该具有“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展陈理念,大气、庄重、简洁、明快的主基调,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适用性为一体的设计原则,“见物、见事、见人,更见精神”的艺术效果。
2004年11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编写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提纲》(讨论稿),向江西省委领导和江西省“一号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汇报。省委领导和编写组一起讨论,确定了新馆陈列提纲的思想脉络、基本内容和陈列大纲的编写方向。随即,编写组根据审定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提纲》,开始陈列大纲的编写工作。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统稿,写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的文字稿。2005年1月12日,召开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专家论证会。邀请了省党史委、省社科院、省社联、省文物局和省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对陈列大纲进行讨论和论证。尔后,编写组根据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了修改,从而形成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送审稿)。时任的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黄智权同志亲自审阅了此稿;时任的江西省委副书记彭宏松同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同志等领导对大纲进行了审稿和修改。与此同时,送审稿向中央党史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征求了意见。在领导和专家学者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最终形成向中宣部和中央“一号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汇报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送审稿。
——突出策划内容的重点和亮点
陈列内容的策划和陈列大纲的编写不仅仅是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在具体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对受众的研究。展示给观众的陈列内容,是不是观众喜欢的?倘若对此没有研究,没有一个很好的陈列内容定位,没有一个很好的陈列形式表述,就无法做到与观众交流和互动。为此,根据审定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他们在内容的策划和陈列的编排中,提出用重点和亮点的展示,来丰富、强化革命史陈列的艺术效果。
场景:茅坪八角楼的灯光
在整个内容策划中,他们根据井冈山斗争史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对陈列大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小组提出了22处重点内容、19处亮点内容,对每个重点和亮点另外编写出展陈方案。例如重点场景:序厅、三湾改编、攻打新城、两军会师、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八角楼的灯光、长征出发等,都有设计创意、展陈内容和文学脚本这样三种文字形式表述的方案交给形式设计单位。要求形式设计单位对所展示的重点、亮点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能够完全理解内容策划的意图,达到高度的统一。要求负责形式设计的专家不仅要吃透方案,深入了解历史情况,还必须深入重点、亮点内容的事件发生地,实地考察。《朱毛挑粮》中途休息的槲树环境,《长征出发》的于都河畔,《攻打新城》、《黄洋界保卫战》、《八面山》等旧战场,设计人员都多次到现场体验。特别是《八角楼的灯光》场景,所有道具均为1:1复制,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重点、亮点的突出展陈和有机穿插,使展览变得迭宕起伏,富有层次,既强化了教育内容,又避免了观众审美疲劳。
——坚持内容与形式设计的完美统一
陈展方案是“深化设计”最重要的依据。陈展方案要做到有个性、有特色并符合陈展工作的规律,必须要有优秀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者同等重要且要做到高度协调、完美统一。对形式设计师来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陈列内容脚本所反映的思想和内容基础上,才能在特定的展示空间内,运用形象思维和艺术手法对展品资料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辅助展品)和组合,将文字的陈列脚本转化为多维的、可视的、直观的艺术形象展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保持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不断磨合。使形式设计人员能对大纲融会贯通,使其形式设计始终遵循大纲的要求不断深化前进。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始终认为,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我们和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在设计构思上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我们还吸取了全国很多博物馆的好经验、好创意,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在空间的处理上、在展墙、展板的造型制作上、在灯光音响的运用上都尽可能地体现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特色。尤其是在运用舞美技术、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手段上,都能恰到好处,使展陈内容既尊重历史又能让观众融入历史,更深切地感悟其精神内涵,真正体现“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如在序厅的设计、制作中,我们鼓励上美公司,不循惯例、大胆创新;并和设计师一道,在省委领导的指导启发下,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技术,用油画、浮雕、实景和移动显示屏等综合造型艺术,使序厅体现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氛围,创意独辟蹊径,制作精心细致,获得了一流展陈效果。观众对此赞不绝口。“这个设计本身就是‘敢闯新路’的结果,是井冈山精神的体现!”李长春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建设博物馆就应该这样,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
研讨会的论题之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的陈列理念、新的展示手段是如何运用和设计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作为城市文明象征的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也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呈现新一轮的繁荣气象。就目前来看,国家对于博物馆、纪念馆的投资建设无论从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是空前的。但是,与之相比较,我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设计由于种种原因,与国际上相比,总体起步较晚。尤其是革命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先例可以借鉴。如何在目前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井冈山“一号工程”设计者,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胡晓云认为,应该在设计理念和手段上坚持创新,用创新精神来寻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展建设与设计的新规律,使陈展更好地适应“三贴近”的要求,实现宣传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陈列大纲是整个展示的灵魂
陈列大纲是总体内容的策划,是陈列设计中带有指导性的文件,是将内容解读转为视觉艺术的关键,她将指导设计师依据内容的轻重进行有序地设计。这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达到了比较好的内容解读,主要是一号工程办内容专家编制的陈列大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开展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示空间合理分布 营造大空间环境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示有效面积为8400平方米,按大纲顺序分为六个展厅。一般来说,观众流量进入展馆之初会比较拥挤,随后各展厅的人流量又会比较分散。鉴此,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厅面积的设计配比上讲究前松后紧。具体的做法是将前几个部分的空间面积适当加大,从而合理地控制人流,又在重点内容展项前预留适当的停留空间。方便观众伫足观看。另外,在展示的结合部划出一定比例的观众休息空间,体现现代博物馆场馆人性化的展示理念。
序 厅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整个展馆空间高度平均为5.5米,其中序厅空间高度最高处有11米左右,适合营造宏伟庄严的气氛。设计中,我们努力保持这个空间高度,让高大和宽敞的空间呈现出舒适的环境氛围,使得观众能心情愉快地参观完整个展馆。
展厅设计结合高大空间,采用构成的体块为总体形式符号,运用高、低、厚、薄等相互错落的体块划分空间,并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创造视觉冲击力。在展示设计中结合现代构成,穿插高质量的复原场景和历史建筑,创造一种意境,既表达了主题思想又富有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创造出具有现代感,有井冈山地域特色的革命博物馆的展示形式。
——主辅结合安排动线 科学设计参观时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示面积比较大,科学地安排参观路线并组织观众有序地参观,是重要的设计任务。
根据内容的顺序对整体展示空间进行了合理地划分,遵循内容的连贯和重点突出的原则,设计出最佳参观路线(主线)和常规参观路线(辅线),主线上展示文物、历史照片及相关内容;辅线上展示根据资料创作的辅助展品、艺术品和多媒体场景等,主线和辅线结合,使观众能顺畅地参观内容。
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时间的久远,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传承下来的文物所剩不多。如何依靠近千件体积不大的文物和历史照片来支撑这8400平方米的展厅,是本次展示设计中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革命题材的严肃性和现代展示形式突出重点的特性,在内容和形式的展示上进行了时段设计。
从平面空间入手,研究人体最佳观看时间和体力极限,定制了参观内容的时间段。具体做法是:即根据内容需要把参观时间分为30:30:30分钟,也就是在有限的1小时30分参观时间内把时间分为三段。参观文物、照片历史资料的展示时间为一段;参观绘画、雕塑、模型和电动图表等艺术表达类型展项的时间为一段;观看场景、多媒体等演示时间也为一段;通过这一个科学的时间安排,合理地组织了人群的参观时间。从目前博物馆开放以后的反映来看,这个做法是成功的,观众都能以极大的兴趣看完整个展览。
这样良好设计形式也控制观众对展览的观赏时间,使观众每走几分钟就能观看到精彩的展示内容,每走一段时间能观看到历史场景,一次演示高潮。这些形式感把展示内容完整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能在参观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并在参观后留下无限的感慨和回味。
——重要内容强化设计
现代革命博物馆,不仅需要对于文物、照片和相关资料进行很好的陈列展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通过陈列展示形式挖掘重点内容形成形式展示亮点,从而引人入胜地向观众讲述,使观众从中受到教育。
在重点内容的设计中,结合环境空间和展示节奏,用各种艺术形式和多媒体手段营建,使整个展馆具有现代和新颖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设计重点:
1. 序厅—多媒体立体画演示《井冈山》:
这个展示表现了“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开辟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主题内容。
在序厅中央位置设计一个特大型景观—井冈山主峰,为了表现主峰的雄伟和四季意境的变化,设计中首创地采用实景、绘画结合多媒体灯光演示的手段。中心前沿位置利用建筑原有的两根立柱制作成两棵参天大树(樟树和和树),象征着朱德和毛泽东两位革命伟人的伟岸精神;并且与背景的井冈山主峰前后呼应,寓意中国革命从此走向胜利的深刻内涵。地坪的中央有一条由近至远逐渐宽广的红色道路,从观众脚下一直延伸至井冈山主峰,象征着井冈山道路是胜利之路。
在展厅的中轴线上设计一座雕塑,造型为“八角楼的油灯”,雕塑上的仿火装置等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它告诉观众:毛泽东当年就是在油灯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著作。油灯的青铜底座上镌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醒目文字,点明了主题思想。
两侧墙体运用浅浮雕到高浮雕的表现形式,组合成井冈山英雄谱,象征着革命队伍从群山深处走来融合成浩浩荡荡的洪流,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山形两侧隐藏有两块可移动、可分合的LED电子屏幕。当组合演示开始时,整体环境灯光变暗,两侧山体后方的LED屏幕开始向中间部分移动。LED屏幕能通过机械导轨合并成一体,成为一整块演示屏幕。此时通过程序设定,两块屏幕上的图像合二为一,形成整幅贯通的连续画面,动态播放表现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和绿色旅游的秀美风光的图像。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运用庄重、大气、有震撼力的场景和多媒体演示来设计序厅,从而打破了原来革命历史题材 “雕塑加浮雕”的传统形式,开创了序厅表现的新模式。
开馆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完序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气势不凡的动态演示后,点头赞许道:“不错,这个序厅本身就体现了你们井冈山‘敢闯新路’的精神!”
2. “井冈山会师”—大型体验式场景
这是一个结合场景复原、绘画和多屏影像演示的综合性表演展项。观众进入场景就能看到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四周结合图像和实景,创造出宽广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仿佛进入当年的环境当中。
超宽背景投影墙由9台投影机构成,用现代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其余墙面,由辅助投影机投射出环境、人群等相关的画面烘托气氛。
演示将朱、毛会师的历史瞬间再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效果,让观众感受当年会师时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3. 茅坪八角楼的灯光— “真人比例幻影成像”
在这里场景所有环境都按照原样复原,采用真人比例大小的幻影成像来立体演示。
整个演示过程有一套预先编辑集成的控制系统,采用高科技投影幕,解决了传统投影玻璃上的图像有拼缝的技术难题,从而能够更加逼真地演示,达到总体设计的最初设想。
演示反映毛泽东在八角楼里写指导中国革命理论著作的过程。
4. 长征出发—多媒体模拟实景结合雕塑“动态半景画演示”
这是一个时空上跳跃式的浓缩场景,综合运用半景画、模拟实景、视频、人物雕塑等展示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几个经典场面浓缩组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在短时间内了解从于都出发到走向全国、走向胜利的革命发展历程。
展厅的一侧是一座仿真的浮桥,观众可从浮桥上穿过,体验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感受。
在展厅的另一侧是互动型体验空间,观众能根据红军长征的演示画面体验红军长征时过雪山和草地的艰苦旅程。
整个演示既是一曲革命史诗,又是观众能亲身参与的体验区,又是整个展馆的一个无限回想和完美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