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红军在五顷原子作战失利,敌人占领了南梁。但在红二十六军打了几个胜仗,并绕到敌后去进攻时,敌人被迫退出苏区。
1934年春,恢复成立了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特委书记张秀山,我为革委会主席,白天章为副主席。
1934年夏季以后,在主力红军帮助下,陕甘边游击运动有很大发展,先后成立了保安、定边、庆北、合水、南区、富甘、安塞等游击队,约二千七百多人。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红二团(团长刘景范、政委胡彦英),下辖步兵营(营长强家珍)、保卫营(营长王宝珊);红一团(团长陈国栋、政委张仲良)。
1934年十月革命节,在荔园堡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建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我任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秘书长是蔡子伟,后是张文华。下设粮食、财政、经济、土地、肃反等委员会,附设放足、禁烟、禁赌委员会;相继建立了农会、贫农团、赤卫军、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边区党政军组织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成立了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刘志丹任校长,我任政委,吴岱峰任军事主任,马文瑞、蔡子伟等兼任教员,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各乡办起了列宁小学,发展教育,扫除文盲。发行了布印的货币,建立了集市贸易,稳定和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
至此,陕甘边苏区已扩大到东至临镇,西界定边,南接耀县,北靠高桥川、宁条梁一带,建立了庆北、淳耀、富西、富甘、定边、西靖边、合水等七县革命委员会和赤安、安塞、华池等县苏维埃政府。9月下旬,关中第三游击区划为陕甘边南区,成立了南区党委和革委会,党委书记张邦英、革委会主席黄子文。
1934年冬季,敌人发动了对陕甘边的第二次“围剿”。这次“围剿”规模比较大,涉及范围也广,马鸿宾以10个团向陕甘边进攻。我们的反“围剿”战略部署是:放弃南梁到敌人后方去发展,在保安颗颗川、头道川一带创建新苏区,调骑兵团到韩城、宜川、白水、蒲城一带切断冯钦哉部的后路;红一团向正宁一带敌后进攻,并配合关中游击队坚持战斗;王宝珊带游击队向陇东发展;红二团向三边发展;红三团、义勇军北上陕北配合红八十四师打击高桂滋部。在这次战斗中南梁群众受到很大摧残,但总是和我们一起坚持战斗。
敌人进攻南梁时,我将刘景范的红二团调来,估计到敌人在南梁周围有埋伏,我们即迅速撤离。次日我们返回南梁探敌虚实,果然敌人在那里有埋伏。敌人发现我们,就从两边夹击,使我们受到损失,我们便转移到洛河川。
陕甘边苏区实施的主要政策
一、土地政策
早在1932年我们就开始了土地分配,取得了一些经验,其主要内容有:
1、没收地主及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
2、分川地不分山地,因为山地很多没有人种,川地也是种一年休耕一年。
3、中心地区分土地,边沿地区不分,随着苏区的扩大,边沿区变成中心苏区后再分配土地。
4、田、青苗一齐分,因农民最需要的是青苗,如分田不分青苗就会降低农民积极性。
5、没收地主、富农的牛羊分给雇农、贫农和缺牛羊的中农。
6、红军家属分好地,具有分地的优待权。
7、阶级划分以主要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剥削或被剥削的程序来决定。
8、争取与改造二流子参加生产。
二、财经粮食政策
1、鼓励农民生产,发展农业,增加粮食。
2、成立牧场,养猪放羊。
3、粮食供应是保证军粮和民生的大事,边区政府建立了流动仓库,分散储藏,对群众不动员交粮,也不交“欢迎”粮,靠收买民粮供给军队。
4、财、粮来源主要是取之于豪绅地主,有计划地向敌人夺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