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是贵州首屈一指的红军长征文化大县,中央红军进出遵义县43天,留下了众多的红军战斗遗址、渡口、会议旧址,陵墓、标语、遗迹、红军故事、歌谣、花灯剧等,且遵义县地域辽阔(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众多(130万)。影响之深,涉众之广,实属省内鲜有。 遵义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来重视宣传,传播红军的丰功伟绩和革命先辈们的历史功勋。如搜集、整理、出版了《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选》、《遵义县红军故事选》、《遵义县红军歌谣选》,发表了《遵义县红军标语、漫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都曾来遵义县搜集过红军文物。遵义会议陈列馆内就有众多遵义县的红军文物。1950年代,红军长征后曾经冒着杀头的危险演出过的团溪蔡家花灯——《红军灯》,进京演出,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等老一代革命家的称赞。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央提出弘扬长征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提升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来,遵义县电视台等媒体不失时机,立即行动,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扎西会议、猴场会议70周年,电视台周密策划,精心安排,拟定拍摄方案,落实专人搜集红军史料、书籍、报刊;组织专门创作班子,请市、县党史专家作顾问,拍摄反映中央红军从转折走向胜利的18集系列报道——《从转折走向辉煌》,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防部长、老红军张震题写了片名。 2004年10月8日,黄金周刚过,摄制组就奔赴经过湘江战役惨败的红军到达湖南通道县的第一次会议旧址——恭城书院。 那一天,风和日丽,民族风情浓郁的侗寨风雨楼,一处处红军遗迹都映照在一片金色的和谐里,而通道侗族自治县正在准备50年县庆,身着民族盛装的侗族儿女载歌载舞,侗族大歌的高亢旋律回荡在天际。 老红军们的悲壮诉说,血与火铸就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安慰,九泉之下的红军烈士如果知道他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如此红火,他们一定会含笑祝福。 在革命老区,提起红军,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湖南通道县委办、宣传部、党史办、广电局、文物管理所给予了摄制组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更让人感动的是脑中还留着敌人弹片、眼睛被敌人打瞎、身体也致伤的80岁老红军们,回忆起70年前的悲壮岁月,还是那样清晰,仿佛还在昨天。 摄制组从通道赴黎平,黎平会议是通道转兵会议的继续,对红军何去何从,至关重要。黎平会议,党中央的正确意见再次占了上风,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为了充分反映好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摄制组除一遍遍录好老红军们的同期声外,还努力营造长征时的时令氛围。如在瓮安境内强渡乌江时,是1934年的12月31日,正是寒冬腊月,数九寒天,江岸边遍地凌冰。恰恰摄制组到时也是冬天,且冬雨绵绵,寒风嗖嗖,吹得瓦檐边的雨水也一颗一颗在寒风中飘落,瓦檐边是风雨中飘摇的衰草,天幕,迷朦而苍凉。乌江的水,在黑色的岩石上冲荡。这就更容易把观众带入那种红军长征的氛围,境地,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在云南威信县城,红军扎西会议召开的地方,这是一座英雄的县城,中央红军不但将遵义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为保护群众,有多个红军壮烈牺牲。还健在的几个80来岁的老人,回忆起自己被红军战士背出安全地方,有的红军就是背着自己被敌人打死的。时隔70年,老人们一边谈还一边流泪,悲痛不已。 中央红军在贵州、在黔北最精彩、最神秘的莫过于四渡赤水。 赤水河,一条神秘的河,悲壮的河,不但给人类贡献了美酒茅台,更为红军长征史演绎了一部人类史上的壮丽史诗。 无论是在本省赤水、习水、仁怀,还是省外的叙永、古閵,当年给红军渡河带过路,摇过船的老船工们,谈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一段经历,都无比自豪,无比高兴。 古閵的一位老船工,渡河时曾救过一位受伤的红军。解放后,这位红军成了大领导,还从北京写信来寻找过他。1980年代,这位老红军还在他子女的陪同下拜访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还将一枚红军纪念章留给老船工做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