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马成国: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不虚此行(之二)
2017-07-05 14:38:41
作者: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武汉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 马成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两学一做”的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篇:

    下午课程安排:1、聆听发生在“湘赣边界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里的革命史。14时,我们在学院班主任李老师组织下,从学院住地的茨坪乘车出发,大约经过32公里左右的车程就到达了茅坪(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学员们坐下后,一个个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讲解老师的解说:1928年5月20日--22日,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等任务。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的问题。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本月下旬,还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

    2、龙江书院的传奇。然后,我们又去龙江书院。听讲解老师介绍说: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毛泽东在宁冈龙江书院的门口与朱德会见。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

    5月4日在砻市召开的会师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6月改称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从此,朱毛开始了密切合作的漫长革命生涯。

    3、八角楼的灯光。我们来到了八角楼。讲解老师向我们解说: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位于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当时是谢观南的房子。因楼上有一个天窗,修成了与众不同的八边形,被当地群众习惯称它为八角楼。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成为了当时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期间,毛泽东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此次,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的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讲解老师给我们集体上完讲解课后,留给了大家十几分钟的自由体验感悟的时间。

    其实,我很早就想来这里亲眼目睹一下来自于八角楼的灯光,想象中的八角楼很高大,四面一眼就能看到它。今天实地一看,才知是一栋灰暗的木结构的二层楼,因为它有一个八角的天窗才得名为八角楼。据说,这一建筑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原物,所以让我平添了几分亲切和留恋。我静静地坐在床边,看着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照片,然后又目视书桌上的两本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当年的毛泽东,就是在这栋普通的阁楼上,就在这个座位上,面对惨烈的斗争,大胆地进行了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写下了这两篇光辉著作,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不得不由衷地说:如此简陋的生活环境,如此光辉的著作,怎能不使人感叹呢?此时、此景、此情,我们这才真正领悟到了毛泽东当年领导取得井冈山革命斗争胜利的力量源泉,主要体现在:始终包含着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信仰的精神;始终包含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始终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包含着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的精神;始终包含着劳苦大众的权益高于一切,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始终包含着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之精神。

    4、小井红军医院的现场教学。讲解老师介绍说:这里是青山秀水的小井村,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离茨坪6公里。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而得名,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中较小的村庄,现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教学。开放的革命遗址有:红军医院旧址和红军伤病员殉难处。大家眼前看到的就是小井红军医院,它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化的医院。在它成立之前,红军主要是在大井、茅坪设立两个医疗所,而伤病员们都是住在群众家里的,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随着战斗日益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原有的两个医疗所已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龙源口大捷后,毛泽东考虑到伤病员住在群众家里,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而伤病员的治疗也不及时,于是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小井村成立一所红军医院。

    为了建医院,毛泽东从宁冈、永新、酃县等地调来很多木匠、石匠、铁匠,还从部队中抽调人员参加,医院建设的经费问题主要是发动大家募捐,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战士们都把自己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和每天5分钱的菜金中节余的“伙食尾子”捐了出来,其中有捐3角、2角的,有捐1元、2元的,一共捐有1000多块大洋,但就这仅有的1000块大洋用来建医院,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家就轮流参加义务劳动,就地取材,上山砍木头来修建医院。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医院终于初具规模,这是一幢全木质结构的房子,面积92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可以容纳二百多名伤病员看病治疗。当时由于已经入冬,所以有二三十个轻伤员卷起自己的行李就首先搬进去住了,大家把木板和稻草铺在地上,就成了病床,后来大多数伤病员也都搬进去了,重伤员住在楼上,轻伤员住在楼下。

    医院建好后,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荣,党代表是肖光球,后来医院成立了党总支,曾志任书记,院部下面有个医务室,主任叫段致忠,他是一个俘虏过来的原国民党的医官,医术较好,还有六七个医生,另外还有护士排、担架排,事务排等。

    医院虽然建好了,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最大的问题是医疗器械和药品短缺,因为敌人对井冈山实行经济封锁,药品短缺的现象经常发生,当时的药品一部分是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的,主要是一些西药,其余的药品就是靠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挖的一些中草药。用来给伤病员治疗。

    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医生们只能用食盐水或石灰水来给伤病员们消炎。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伤病员们在住院治疗期间还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一些轻伤员每天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伤病员们都特别乐观,积极向上,在工作治疗之余,大家自己动手用竹子做了许多乐器,编排文艺节目,在伤病员们伤好出院时,大家就演上一台节目送战士们重返战场,英勇杀敌,这也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治疗和生活,他们经常带着缴获的战利品来看望大家。

    不幸的是:1929年1月下旬,因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虽然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一天夜里,敌军由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把伤病员拖到小溪旁的稻田中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里。

    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能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大部分则为无名英雄。

    1951年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村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碑。

    1972年在小井村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供后人缅怀、瞻仰,表示对英雄永远怀念。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如今它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完讲解后,在小井烈士墓前,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又一次同时受到冲击,树立的一块纪念碑,就是这一红军医院130多名重伤病员烈士的纪念碑。1929年,医院被偷袭,130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全部就地枪杀,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真是太残酷了。我们又一次流泪了。

    随后在小井红军医院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默默地参观着,看见的也许是世界最简陋的军队医院,内心悲痛而沉重,眼眶一次又一次被潮湿。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在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的又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再次由衷地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为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铺出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和好好工作。(下午17点10分,课程结束,返回学院。)

    周六上午课程安排:观摩当年红军军事要地的黄洋界哨所现场教学。

    黄洋界哨所。它位于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与茨坪海拔842米相比,落差高500米,茨坪与黄洋界哨所相距17公里,基本上都是盘山公路而上。

    有关黄洋界的名字来历,当地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古时,在靠近宁冈方向的村庄里住的都是姓黄的当地人;靠井冈山这边的村庄里住的都是杨姓的客家人。为了互不侵犯,两村的人在村子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为界,名为“黄杨界”。由于这里属万洋山的分支,又因“洋”和“杨”同音,后来就写作了“黄洋界”。

    昔日无人烟迹的井冈山黄洋界,就因当年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而今,黄洋界哨口已成了进行革命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来访者众多,国内来访者大都以黄洋界为荣,前来学习的不计其数;外国来访者,也是众多,就其中的部分军事专业人士而言,距今三十年前的统计,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军事家、军事研究人员等专程登上井冈山,研究井冈山军事斗争史。黄洋界哨口则是他们井冈之行的必访之地。

    当时我们也怀着同样千里来寻访革命前辈战斗遗迹的心情,在周六上午8点钟,由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带队,从学院乘车一路经盘山公路而上,到达黄洋界停车场后,再向位于山峰的黄洋界哨口徒步石级而上。

    当我们攀登到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放眼望去,十里横排,群峰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素有井冈山北大门之称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其险、其雄,名不虚传。身临其境,也印证了当年正如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5月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那样。由此可见黄洋界哨口的险峻!

    站在黄洋界哨口,早晨的浓雾还未散尽,目视远处的景色,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氛。黄洋界上的哨所仍在,战壕依旧,大炮和滚木严阵以待。在翻滚的云雾深处,我们仿佛听到了往日的隆隆炮声和当年红军战士的喊杀声,感到了当年战场的厮杀,更体会到了革命者的豪情和勇敢。的确,黄洋界,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

    这里的炮台和耸立着的两块纪念碑,也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当年军民齐心协力,以少胜多的战史佳话。

    讲解老师由此向我们解说: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和群众为了保护这块红色的土地,在井冈山四周高山上一共修建了五个哨口。分别是: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和黄洋界。当年为什么要建五个哨口呢?那是因为井冈山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五条羊肠小道。这五个哨口,就是分别扼守这五条小道的工事。从军事角度来讲,只要控制好这五个哨口工事,就基本上能确保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1928年夏天,从山脚下至山顶上层层设防,一共设了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老百姓和红军战士把山上的毛竹砍下来,削成两头尖,中间一个卡子,大约6寸长的竹钉,放在锅里炒干,再在中草药毒汁及尿里浸过,非常坚硬,然后再插到小路上,草丛中,面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敌军踩上去,不死也得脱层皮;第二道是在半山腰挖一道深5尺、宽4尺的壕沟,延缓敌军进攻时间;第三道是用竹篱笆、竹刺做成围栏,让敌人不好过来;第四道就是把山上的大石头和大木头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组成了滚木檑石阵;第五道就是用木头、石头、泥土筑成射击掩体。修好后,井冈军民还编了一首歌谣来形容它:“山连山来岭连岭,黄洋界是高峰岭,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

    接下来我们在学院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下,又来到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的广场上,站立好队形后,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了学院专门为我们聘请来的讲课老师。身着检察服的这位老师介绍说:各位学员,在这井冈山的五大哨口,其他四个哨口为什么没有黄洋界的知名度高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的敌军调集重兵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在反“会剿”之初,我井冈山的主力红军因为受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据地内部兵力空虚。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敌人以为有隙可乘,于是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偷袭黄洋界哨口,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根据地。我守卫哨口的红军战士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带领下,毫不畏惧,严阵以待。8月30日,战斗打响,我红军战士凭借着险要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凶猛的进攻。敌人不甘心,再次纠集兵力,发动总攻。

    这时,红军战士将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哨口,但只有3发炮弹,而且弹药受了潮,头两发没打响。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哨口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三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的指挥所炸响。这时,埋伏在草丛中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将红旗举起来迎风招展,并齐声呐喊:“红军主力回来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也在铁皮桶内点燃了,发出清脆的响声,听起来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敌人被这个阵势吓慒了,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于是连夜撤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正率领主力红军从湖南回师井冈山的毛委员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在路上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早在1960年 10月井冈山人民在营房旧址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纪念碑。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文革”期间,林彪的死党为了宣传林彪,炸毁纪念碑,改建火炬亭。1977年,拨乱反正,又重建了今天看到的纪念碑。主碑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是朱德的题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纪念碑对面,还增建了一块大理石横碑,高7米,底座长11米,宽2.6米。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接下来,又是由讲解老师带我们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各位学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这栋营房最早是一家客栈,大约在1922年,客栈因年久失修倒塌了。1928年夏天,红军战士在修筑哨口的同时,把这房子也修复了,作为守卫哨口战士休息的营房。

    各位学员,随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战壕是当年保留下来的一个工事,是扼守江西宁冈方向的,阵地前的这些树木都是建国后栽种的。

    顺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了黄洋界哨口的另外一个工事,是扼守湖南方向的。这些是仿造当年的滚木、檑石、迫击炮,看着它们,我们仿佛回到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岁月。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老师又带我们到观景台前,介绍说:对面是五指峰,其山峰并列如五指,因此而得名,是井冈山的象征。

    五指峰山高林密,地域宽阔、山洞遍野、回旋余地大,是历来兵家藏龙卧虎之地。

    景区内两边巨峰对峙,中间一条深谷,谷底为龙庆河,即井冈山河。半山腰有个“天军洞”,相传为当年太平天国军驻地。与五指峰相望的还有“龙庆洞”,此洞也被传说为藏龙居仙。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也正好路经五指峰,来到了井冈山大井村,从此开始了井冈山的斗争。

    五指峰。坐车穿越一条长达900米的隧道,就到了“全国最值钱的山”--五指峰。“全国最值钱的山”的得名源于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因为这里有第一个红色造币厂,经批准,井冈山五指峰风景照就成为了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意义深远。

    五指峰是井冈山的主峰,是井冈山第一雄峰。也是当年的杜鹃山,往夕染战旗红,今朝展现新风。它又以博大的胸怀,伟岸的气魄,神奇的色彩,载入了中华货币史册。

    讲解老师还带我们来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介绍说:这条山路原是1928年红军从宁冈县茅坪乡大陇镇一带挑粮上山路线中的一小段,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小道的起点为山下大陇镇源头村,终点为山上黄洋界哨口。全长3100多米,海拔1300多米,垂直高差大约400米,甚是陡峭。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

    当年42岁的朱德、35岁的毛泽东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毅然拿起扁担,带领红军指战员用肩挑,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红军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黄洋界哨口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

    这古老的小道,是当年红军战士打破敌人封锁,运输粮食、盐巴、布匹的主要通道,是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命线。

    当年朱毛红军行经这条挑粮上山的小道,如今已被传为佳话,小道也于是被镌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已成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后人洗涤心灵、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

    今天我们行走在挑粮的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这条小道虽然狭窄、弯曲,但却昭示了一种精神,永恒的凝固于郁郁葱葱之中。......

    然后,我们紧接着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下,又乘车到茨坪大井毛泽东的旧居参观学习。

    茨坪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山麓,是一块面积20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

    有关茨坪的来历:古时长满柿树,称为柿坪。因当地人念“柿”为“茨”,后渐改为茨坪。

    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现在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到达茨坪,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茨坪就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湘赣边界党的前敌委员会、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军官教导队、公卖处都先后迁来这里。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马成国: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 不虚此行(之一)(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不虚此行(之二)
·马成国: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 不虚此行(之一)(组图)
·特稿: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 不虚此行(之一)(组图)
·采集、陈庆彬、翟龙涛、周荣安:CCTV《感恩中国》红色之旅重上井冈山暨纪念中国工农红
·兆波和平智库: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前后谈毛泽东人民
·特稿: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前后谈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
·邱媛英:井冈山干部学院赴永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组图)
·特稿:井冈山干部学院赴永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组图)
·田金河、丁丽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走进安源纪念馆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走进安源纪念馆参观学习(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马成国: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不虚此行(之二)
特稿: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不虚此行(之二)
马成国: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 不虚此行(之一)(组
特稿: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 不虚此行(之一)(组图
故居宣讲团走进清江浦区人民检察院(图)
抗战中父亲的三个角色——专访左权之女左太北
毛泽东:学习一定要学到底
中老胡同,走出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
七一,聆听百岁红军讲长征故事(组图)
汤雅洪、练红宁:七一,聆听百岁红军讲长征故事(组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