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张震东
1941年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部分领导干部在华中局党校学习时留影。前排左一张震东。
1982年7月在江苏如皋,张震东(前排右二)向干部介绍当年率部攻克日军据点南坎镇时的战斗情景
提起长征,人们第一反应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红25军。父亲张震东长征时就在这支部队,它被人们称为:“长征先锋、百将之师”。
张震东简介
张震东(1907-1984)安徽省六安县人。原名张福前。1927年参加当地农民暴动,1928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9军80团三营营长,红28军82师副师长。参加了长征,任红25军225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陕北补充师师长。
抗战期间,曾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三旅旅长兼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师长,苏北长江纵队司令员、苏北军区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3月被中央军委批准为正兵团职待遇。
突破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在鄂豫皖省委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当时红25军全军2900余人,直接下辖4个团,父亲任225团团长。
离开大别山,冲破敌人20多个团的重围,一路拼杀,于11月25日到距伏牛山50余里的独树镇。这时,国民党调集东北军、西北军约4个师的兵力,在豫中平原上的独树镇布下五道防线,像一只张开血口的老虎,企图一口吃掉我红25军。父亲说,这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紧急关头,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把打开血路的前进任务交到了父亲所在团的手里。父亲晚年曾回忆,按照军首长的作战部署,他率领全团官兵连破敌军四道防线,在破敌最后一道防线时,枪声象炸豆子一样,震荡着整个平原。吴焕先亲自率领,“我一手握着驳壳枪,一手举着大砍刀,高呼:‘是共产党员的跟我来!杀呀!’”
父亲左右开弓连续杀了好几个敌人,战士们也一个个奋勇杀敌。这时父亲不幸被敌迫击炮弹炸伤,但他不下火线仍然坚持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终于在敌人重兵防守所谓的“钢铁”五道防线上捅开了一个口子,冲出了敌人包围圈。
徐海东的战马
为了不让一个战士掉队,副军长徐海东亲自下了动员令:受伤的战士能走的扶着走,不能走的骑牲口,不能骑牲口的上担架。转移时,受腿伤的父亲骑在徐海东让出的战马上,他怕流血过多,就用一条绷带,把小腿吊起来,挂在脖子上。徐海东看了看他的伤势,从后边叫来一副担架,硬把他按在上面。
“可徐军长自己却不顾身体有病,跑前跑后,有时还亲自抬担架。他的战马早就让给了我们这些伤员。看着他来回奔忙的身影,想着长征以来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景,想着首长对我的引导、教育、关心和培养,不由得我眼睛潮湿起来,从心底里喊道,我们多么好的军长啊!”父亲说,红军官兵亲如兄弟的生死革命友谊,让他深深感动,热泪盈眶。
经过一夜急行军,红25军进入伏牛山区。在伏牛山坚持了10多天后,发现这里山势狭窄,人烟稀少,物质极为贫乏,不适宜创建革命根据地,于是向陕南山区游击。
转战陕南
12月10日全军进入洛南县庾家河,刚住下准备休整,敌第60师两个骑兵团和地方保安团1000多人又围攻过来,随省委和军部行动的225团为了保卫省委和军部安全,父亲带伤率领全团官兵拼死与敌人血战,打退敌人多次轮番进攻,杀伤800多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