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先确认的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人民群众有权利理直气壮地参与。公共事务,包括人口与就业、教育与文化、资源与土地、环保与生态、治安与稳定、医疗与交通等各个领域。公共事务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公共事务的真正主人。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要求襄阳外在城市环境的美观整洁,更应是要求襄阳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着力打造成为一个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宜居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襄阳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的一个奋斗目标,也是襄阳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的价值追求。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才能有根有魂;只有最大限度地让创建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才能永续发力。人民群众是襄阳城市的主人,人民群众是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原理较之于以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各项工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就作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光辉论断,强调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途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凭借庞大的军事力量发动内战,在国共力量悬殊的形势下,毛泽东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党通过人民战争,通过土地改革和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打败了国民党,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了全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今天,我们总结回顾延安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据,重温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再次体悟到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取得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惠民利民,衡量和检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水平和成效的最终标准同样在于惠民利民。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弘扬延安精神,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重点抓好中心城区49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550亿元。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建成东外环及南北轴线,加快建设庞公大桥和苏岭山大桥,推进郑岗互通等11个绕城跨区通道工程,新建改造21条干支道路,新建改造4个公交枢纽站,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500个以上;提升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治污等市政设施服务功能,以“海绵城市”理念和方式推进城市建设,启动东津新区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加强江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中心城区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开展县(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防护整治,完成6个污水处理厂、3个废水深度治理、12个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总量减排等重点废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改善空气质量整治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狠抓油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水泥生产线脱硝、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等改造项目,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监管。广大人民群众从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得到了实惠,理解、支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情空前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