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德
李俊德(1916-1953),原名程向成,金寨县梅山镇人。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自小聪明好学,成绩很好。1931年,15岁的李俊德考入阜阳中学,后进入安庆中学读书。抗战爆发后,李俊德投笔从戎,参加皖省学生战士服务训练队。军训结束后,分到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第33工作团工作,担任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总队第二大队指导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党组织派他回乡兼任乡联保主任,1939年1月,李俊德因扩充抗日武装被国民党立煌县政府逮捕,经中共安徽省工委和立煌县委营救出狱,转入新四军第四支队,任民运科长。1944年11月,新四军二师四旅一部与日寇在大通遭遇,由于敌众我寡,李俊德等人被俘。他虽受严刑拷打而不屈,坚称自己是饲养员。他利用喂马的机会,与几位被捕同志一起乘黑夜逃出虎口。后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查,1945年9月恢复职务,1948年重新入党。其间,他先后担任了敌工科、民运科、生产科科长,民运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担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25军担架团团长、供应总站站长,在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从事伤病员运输和武器弹药供应工作。
解放后,李俊德先后担任解放军第25军新兵团、华东新兵训练第20团、第25军第13团党委委员、副团长,为抗美援朝和福建前线征集兵员,负责江苏淞江军分区和福建建阳、南平两个军分区的新兵接送、运输工作。当时,内战刚刚结束,很多老兵都想回家种田,过安稳日子,要求复员的人很多。李俊德负责500多人的接兵任务。他意识到必须训练好这500多人,否则就很难完成任务。李俊德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讲道理,讲大局,教育大家明白保家与卫国的关系。他大会动员,小会帮助,个别谈心,费尽心血,通过算账、诉苦、追根的阶级教育,提高新兵的觉悟,掀起写保证书、表决心的热潮。为了融洽官兵关系,他动员全团各级干部帮战士做好事,带头给战士赠送鞋子、毛巾,帮战士洗衣服,和战士一起站岗、执勤,和战士谈心交朋友。通过活动教育,使战士感到部队的温暖,安定了情绪。李俊德所在的团先后接收、训练了4000多名新兵,分别送往福建前线和朝鲜战场,为保卫国家、抗美援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冬季,李俊德任第25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31团副团长。1953年在工兵学校学习期间,调任军委第13工兵团副团长,奉命到朝鲜战场,配属50军构筑工事和大量炮火工事及阵地道路。1953年1月,为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敌人“肯定”要登陆的正确判断,积极筹备反敌登陆作战。各师日夜紧张地构筑坑道工事,积极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同时,全军在军部青龙里组织团营干部集训,各师组织连排干部轮训。4月12日晚6时左右,50军副军长蔡正国按预定计划在坑道外的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志愿军第50军团、营二部轮训班的组长汇报会。晚上10时左右,蔡正国正站在桌旁讲话,几架敌轰炸机突然从东北方向而来,投下炸弹,击中司令部驻地。其中一颗炸弹落在距会议室5米处,将房屋炸塌。蔡正国被弹片击中,不幸牺牲;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及空军代表组、海军水障组、空军体检组等团营干部在内伤亡99人。工兵学校派到军部指导坑道作业的工兵团副团长李俊德、军司令部4科(管理科)科长刘润西、第442团参谋长王长息和志司工兵指挥部一科副科长林晶牺牲,参加营团干部集训的部分团营职干部伤亡111人。
事后的现场勘验,在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的青龙里,敌人经过4—5批次的轰炸,所有地面建筑全部被毁,200多间房屋被炸平烧光,最大弹坑宽12米、深5米,弹坑遍地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