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荣(1919-1951),金寨县汤家汇镇人。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解放战争中,他参加多次重大战役,屡建奇功,有“虎将”之称,并升任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副师长。
1950年11月,第12军结束在川东、黔北地区剿匪、警备重庆和修筑成渝铁路等工作,分别集结于巴县、重庆、江津、北碚地区,进行形势任务的学习和教育。1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下辖31、34、35师,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序列。12月下旬,12军先后顺长江船运至汉口,再乘火车,经平汉、德石路北上,于1951年1月底,先后抵达河北省的晋县、束鹿县、深县等地区集结待命。3月21日开始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此时,第四次战役接近尾声,“联合国军”一面继续北犯,一面继续增兵,企图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以求实现其“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面对此种形势,“志司”决心提前发动第五次战役,向敌实施反突击,令新入朝各兵团开赴集结位置,做好作战准备。12军按上级要求开赴战役集结地,蔡启荣率35师随军直沿朔州、新仓、云山、球场、德川、破邑之线南进,于4月10日到达战役集结地。
第三兵团根据整体的战役计划,命令12军的作战任务是以炮兵第32、28团、第30团第1营、第46团第1营和防坦克炮兵第402团向法化洞、富兴洞方向进击,力争第一夜歼灭土耳其旅,而后与15军共同歼灭美军第3师。12军受领任务后,于4月17日从集结地出发,19日进至涟川以北进攻出发地区。为了之后的作战更为顺利,部队一面积极侦察敌情,一面抓紧做好作战准备。
4月22日19时30分,战斗开始。34、35师作为第一梯队投入战斗。蔡启荣和师长李德生指挥35师与34师一起成功地攻占了法化洞和500高地,于23日进至草幕和477.3高地,歼敌一部。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及时组织迂回,断敌退路,部分残敌向杜岩洞、栗隅方向溃逃。为追剿残敌,蔡启荣令部队于当晚渡过汉滩川向栗隅方向追击。24日,35师进至穿石里地区,歼敌数十人,继续南进。
25日上午,土耳其旅在飞机掩护下由栗隅向永平方向溃退,哨城里的美军第3师乘汽车向东豆川里方向撤退。面对此种形势,三兵团首长要求12军直出东豆川里,协同15军歼灭美军第3师。12军根据上级指示以及战场形势变化,令35师出击松隅里、国师峰地区。蔡启荣指挥104团、106团进至竹叶山地区。27日,106团发现竹叶山以南寺谷至松岘间有美军汽车300余辆,装载步兵准备南撤。随即一面向蔡启荣报告情况,一面积极部署。但很快美军动用1个营兵力和几个炮兵营对106团发动猛烈攻击。由于106团已连续行军4昼夜,极为疲惫,在无粮食补充、无工事依托、无火力支援的情况下,英勇奋战,最后采取白刃战的方式,与敌激战了2个小时,团长宋崇魁壮烈牺牲,被迫放弃阵地。蔡启荣令部队立即展开追击,于29日进抵汉江北岸南上里、栗石里等地区。敌军在志愿军连续突击下,全线撤退,于29日结束第一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开始,根据“联司”整体的部署,12军以一部兵力于17日4时前抢占并控制寒溪、长坪里、长水院地带的要点,阻击援敌,并截歼逃敌;主力割歼南朝鲜军第5师,并以一部与17日12时以前控制丰岩里,以阻敌南窜。5月10日,12军决定以35师会同31师分别向长水院、寒溪方向突击,并以各一部分兵力分别控制丰岩里和长坪里,合歼南朝鲜军第5师;第34师南朝鲜军第二梯队。
接到命令后,蔡启荣令35师加强炮兵第28团1个营、第32团两个营首先攻占加里山,切断洪洋公路,令师主力部队由南向北攻歼南朝鲜军第5师。16日,进攻加里山的战斗开始,计划的3个炮兵营只有1个按时赶到,仓促占领阵地,火力薄弱。突击队在不利的情形下,毅然发起冲击。此时,对面之敌美军第38团在大量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下,依托有利地形顽抗。蔡启荣指挥103团连攻三次都未攻下,战斗持续到17日,103团第6连最后采取小兵群多路进攻,翻越峭壁,突袭于敌人侧后的方法,成功的攻下了加里山主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