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孟庆山。(中红网红色图库)
1960年,孟庆山将军(右)在家中与原冀中省委副书记张君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在每日的忙碌中,长篇传记文学《冀中抗日名将孟庆山》断断续续地写完了,停键对屏凝思,不禁感慨万端。
最早知道孟庆山这个人,还是小时候。曾经见过孟庆山的父亲、大舅、大舅妈、大姑父曾多次给我讲起过孟庆山的故事,因为他们当年都参加过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他们生前对孟庆山怀有深深的敬意。
抗战初期,孟庆山受毛主席的亲自指派,只身一人来到冀中,就是在笔者的家乡培训游击干部,组建抗日队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所以,孟庆山的名字,在笔者的家乡声名遐迩,如雷贯耳。
1937年8月初,孟庆山作为中央特派员,历经千辛万难,赶在日寇占领冀中战略要地之前,孤胆英雄式地来到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并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之后,在笔者的祖籍——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开办了第一期抗日游击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和骨干。接着,又连续在笔者的出生地——河北省高阳县孟仲峰村和附近的安新县关城村、高阳县西留果庄村等办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和游击骨干数百人,其中包括笔者的多名亲戚。这些干部和骨干,都加入了孟庆山任司令员的河北游击军,后来编入了八路军大部队,在冀中平原、太行山上、长城内外,与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和狗汉奸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这些人有的战死了,有的伤残了,有的因种种原因离开了部队。而活着走进新中国的人,大都担任了县团级以上的领导职务,有的官至省部军级,光笔者故乡的两个村子,就出了一个共和国部长、一个省委书记省兼军区第一政委,二十几个地师级干部,三十几个县团级干部,还有一个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兼秘书,他们工作在全国各地,虽然现在大多都已过世,但毫无质疑,他们都得益于孟庆山。文革期间,林彪说过一句实话:“冀中出干部”。由此可见,孟庆山的贡献,不仅仅是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也为党、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本文的写作,源于笔者十几年前的一篇短文《共产党发动民众抗日寇,孟庆山组建十万游击军》。学会上网发文后,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孟庆山将军的长孙孟昱东看到此文后,通过留言与我相交相识,并成为好朋友。之后,昱东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其中包括孟庆山将军的遗作《从延安到冀中》、《大战河间》。
2012年3月,笔者的朋友、同事沈杏林的外甥女大学毕业前夕笔试被天津市地震局初选上,杏林问我天津是否有熟人予以帮助。我电话托付孟昱东,昱东通过其二叔找到天津市地震局一个孙姓退休副局长,答应帮助过问。之后,我与杏林到天津,孟昱东与他的二叔孟迅、孙副局长和天津人民银行的李鹏(笔者的乡亲,红三代)热情地款待了我们。虽然最后事情因职位大多为博士、硕士投考而未成,但孟昱东的热情豪爽侠义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津期间,孟昱东开车领着笔者专门去了曾在1976年工作过的天津化纤厂(现更名为天津石化)。接着,他们叔侄二人又带着笔者拜访了乡亲宋长庚将军的夫人贾玉珍阿姨和她的女儿宋海防女士,从她们那里,笔者得到了宋将军珍贵的自传资料,这对笔者写作《冀中抗日名将孟庆山》有较大的帮助。两天后,孟昱东开车与我一起回河北实地考察河北游击军的足迹。因此,本文的写作及完成,首先应该感谢孟昱东。
孟庆山将军的三子孟速先生当过兵,对党史军史颇有研究,曾在《解放军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当他得知我正在写作《冀中抗日名将孟庆山》一书时,曾给我寄来两本史料性书籍,一本是刘锐先生的《十万大军口碑录》(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本是孟庆山将军曾经的警卫员李贺臣先生的《大清河北美名传》(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给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对此,对刘锐先生、李贺臣先生和孟速先生表示感谢。
此外,值得笔者感谢的人还有原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张君(抗战时的保东省委书记)、河北省唐山军分区司令员宋文庄、青海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宋长庚。这些老前辈虽然均已逝世,但他们留下的回忆性文字,都写到了孟庆山将军,笔者从他们的文字中吸收了营养。感谢保定同乡、蠡县籍著名军旅作家李金明大校,在写作中,也参考了他的著作《陷寇汪洋》和《百战将星》。还要感谢我单位的领导张瑞清同志,他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高中老师殷红艳女士和我的文友李凤臻先生(内蒙古赤峰作家,网络笔名龙泉秋韵),他们在百忙中为拙作撰写了文采飞扬的序文,这对笔者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