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的慧见
一、西方:要让食物成为药物
很多癌症患者曾经这样告诉我们:“我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吃药,有抗癌的、保肝的、升白细胞的、还有各种营养保健品……吃这么多药,影响了自己的食欲和胃口,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有这样体会的患者很多很多。
“要让食物成为您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您的食物”,这句至理名言就是“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明确指出的。他强调: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是首选的医疗方式。“寓医于食”是聪明人首选的保健及医疗方式。 2001年7月,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在维也纳召开,来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经过热烈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这不仅仅是对古希腊贤哲天才认识的现代回应,也是一种最为科学的“守住健康”的选择。
戴维斯(D.Davis)是资深而又著名的美国肿瘤专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环境与毒物研究委员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她终身从事肿瘤研究,并一度被聘为美国国家抗癌相关机构的负责人。晚年时(2007年)写了《真相:一场错误的抗癌战争》(《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 on Cancer》)。书中强调:防范及抗击癌症领域“食物就是良药”,合理的食物可以防范癌症!这些结论与观点,出自一位资深的流行病学家,难能可贵!
所以说,合理的饮食就是医疗的手段,改善饮食营养,针对性地作出调整,可以消除许多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隐患,改变其可能的不利趋势。而且通过改变饮食来防治疾病与通过药物来防治,前者要更能让人们接受,副作用也小很多,而花很多的钱吃药,还要忍受药物的副作用和警惕其安全性,其中的利弊就不言而喻了。
二、中国:以“食医”为先
中医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这既是饮食保健的萌芽,也是药物的起源过程。
久而久之,中国人形成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共识:欲保持健康、无疾,或有疾之后要加以纠正,当从饮食调养做起。以无毒而有益于健康的食物为主,以饮食调养为本,饮食调养在先;若食疗无效,或疾患过于凶险,方可考虑毒药试之;毒药治疗只是无奈的治标之举措,只可作为权宜之法暂用,不可长期依赖,毒药治疗结束后,还当“食养尽之”。
事实上,就临床而言,今天的不少病症,我们往往就主张仅以食疗为主,通过食疗加以纠治或防范;绝大多数患者,也更愿意接受食疗,而且效果真的不错,有不少癌症患者受益。
现在,美国《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中草药,认识到了中医食疗的巨大科学价值,指出:适当使用以中草药为代表的食物补充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不必要的手术费用。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中为洋用”的生动事例。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
可以说,“食医”与“食疗”是中国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的最好体认和体现。“食疗”的提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今天,简便有效的食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食疗让人们在享受中得到治疗的益处。
治慢性病“以护胃为先”
中医学强调:饮食保健首先须注重脾胃功能的调理保护。只有脾胃运化健旺,才能接受饮食物并将其转化为精微,输送到周身百骸而营养五脏六腑,从而发挥对机体的营养与保健作用。因此,古今医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健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如果饮食不当,首先伤害的也是脾胃,脾胃损伤,再讲究饮食营养亦无益,故有“脾胃一伤,百病由生”之经典名言。李东垣名著《脾胃论》就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保健,首重脾胃”的观点,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之,若要养生防病,饮食要始终注意顾护脾胃,保护脾胃的运化功能免受损伤,这样才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元气充沛,健康长寿。中医素有“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以护胃为先”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