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重镇——土城镇,去往“四渡赤水”的一渡赤水期间的元厚、丙安、风溪口渡口和复兴镇。其中的元厚是一渡赤水的重要渡口。
行驶路线:我们从土城镇出发,重回高速路往赤水、成都方向,很快就到了元厚镇。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4km→上高速路往成都方向13km→元厚出口下高速路1km→到元厚镇赤水桥,过桥丁字路口左行往丙安方向走[X380]县道20km→小关子(左行)10km→丙安古镇10km→岔路口左转1km→风溪口1km→返回岔路口左转4km→复兴镇
我们离开土城镇,到四渡赤水的其他渡口去。
离土城镇最近的是元厚镇(猿猴场)。元厚古称“猿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元厚。古镇位于赤水南缘的赤水河畔,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川盐转运枢纽,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元厚镇的红军渡是“一渡赤水”的渡口(之一)。为了北渡长江,中央红军兵指赤水(今赤水市),但川军刘湘已经做好防备,欲拒红军于长江之南。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到达元厚,红一师经葫市、旺隆,红二师经陛诏、丙安直指赤水;26日在黄陂洞受阻;27日回师元厚。
青杠坡战斗失利后,1月29日拂晓,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主要在浑溪口)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其中,红一军团与红九军团,军委二、三梯队,干部团上干队在元厚沙沱、川主庙一渡赤水,与土城渡口携手拉开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元厚镇的渡口位置就在镇内的大桥下面。走到乌江桥上,然后从大桥左侧往下看,元厚渡口纪念碑立在河边,碑题“红军渡”。

街边有小道下到桥下、河边,“红军渡”纪念碑有一人多高,但周边堆满了垃圾。

站在纪念碑前,回身望对岸,两岸河底都是石板,这就是渡口、一渡赤水遗址的位置。

对岸有一个绿色的标牌,指明元厚往“葫市10km”、往“土城13km”,这应该是水运航标指示了。

在当年的猿猴场(今元厚镇),不仅留下了红军渡,红军还建立苏维埃政权、开仓放盐,留下聂永珍救护红军伤员,桑海清为红军带路等长征故事。
古镇还保留了许多老房子,看似凌乱却也独具特色。

元厚镇当地有位对红军长征颇有研究的老人叫江怀玉。他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包括作战地图、标语、脸盆、衣物等等。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红军一渡前曾驻扎过的石梅寺,办一个长征纪念馆,把自己的收藏品免费展示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了解红军精神。
马不停蹄,我们又赶往下一个古镇——丙安镇(炳滩)。穿行在竹海中。

丙安,相传原为“炳滩”,后因时常发生火灾,将“炳”字去“火”改为“丙滩”。这座赤水河畔的千年古镇,旧时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

在路边停车,先看见从百年榕树脚下泻出的迎客瀑,宽7米、高14米。

丙安古镇连获“中国红色旅游经典地”、“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赤水传统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烧坊”为其注册商标的。
丙安古镇2005年建起铁索吊桥,吊桥下面便是当年的渡口。


在吊桥的桥东头立有丙安红军渡口纪念碑,碑记: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北渡赤水河,至此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序幕。

在铁索吊桥桥头有售票处,过桥、进入古镇要收费的。我们一行老兵得到了免票待遇。如果不过桥,河边是红军长征文化长廊,可以沿河游览。

我们还是要过桥去古镇里的。

丙安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直的岩壁之上。

古镇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稳如磐石。古镇两端朦胧古风的寨子门保存完整。上、下两道寨子门均宽2.1米、高7米,小巧别致。寨门前的高石阶是下船而上到古镇的唯一通道。古镇沿河峭壁悬岩河畔的房舍建筑都是吊脚楼——悬空楼、虚脚楼、无底楼、独柱高脚楼,参差不齐,错错落落。古镇里幽幽古色的“葫芦”石板街稀有罕见。



走到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这间老屋也是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地、红一军团红二师师部驻地。

在纪念馆里,记载:“红2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从猿猴场下游约5千米的陛诏渡河向丙安、复兴场进发。红2师占领丙安后,将师部设在丙安。26日,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丙安,将指挥部设在这里。”红二师25日是在上游陛诏渡过赤水河,奔袭十余里攻占了丙安镇的,次日由此再渡(同时也在下游数里的风溪口架浮桥渡过赤水),27日凌晨奔袭下游的复兴场。军事顾问李德也到了丙安。李德在遵义会议后“要求去林彪红一军团,以便实地体验前线的生活,他的要求得到批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新记》)。28日晨,红一军团二师成建制离开丙安,随原路返回元厚集结,约8、9时,林彪、李德等率军团直属部队离开丙安。正是红二师扮演了青杠坡之战红军预备队的角色——在战斗的最紧急关头,军委急令干部团投入战斗,同时电令二师从元厚跑步回援。二师跑步赶到青杠坡战场,连续发起反击,才巩固住了红军的战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