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崎在薛城古镇红军门
薛城古镇红军石刻标语
薛城古镇红军石刻标语
筹边楼
红四方面军在薛城的临时指挥部旧址
李崎与理县薛城古镇原生态锅庄表演队合影
李崎参观薛城古镇红军在理县陈列室
从理县县城杂谷脑出发,过甘堡、蒲溪,就进入了薛城古镇。怀着一份觅古思今的心情,国庆黄金周期间,记者走进了薛城。踏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穿过宁江门的烽火硝烟,依山而建的城墙映入眼帘,城门口历经八十年风雨的红军石刻依然清晰。
薛城镇,位于理县境内,距离理县县城24公里,距成都180公里,属理县四大建制镇之一。古为氐羌之地,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隘口的大唐边陲重镇,薛城古镇有筹边楼、箭山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站在薛城镇欢喜村脚下的回龙桥电站桥头,朝西北方向眺望,只见熊耳山双峰直插蓝天,气势蔚为壮观。
关于薛城来历,历史上传说较多,不过,史书上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传说一,唐朝时期薛丁山征西在此建城,故名薛城。传说二,唐朝时期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治理边关,在薛城建筹边楼,筹边议事,保卫边关安宁。他还邀请了当时被发配到松潘的唐朝女校书、女诗人薛涛绕道来薛城。薛涛身临其境,对李德裕治边有方感概万千,于是即兴赋诗一首:“平临云鸟八窗秋,壮亚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城古镇,从划入中央版图,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唐朝时期名副其实的边塞重镇。历史上,曾在这里建维州、薛城戍、薛城县、保宁县、保县、保州、里番厅、里番县、理县,可以说就是州、县治所。直到1951年,理县县城才从薛城迁到了杂谷脑。
薛城镇地处杂谷脑河与孟屯河交汇处,川甘茶马古道穿越全境。国道317公路(成阿公路)和正在建设的汶马高速公路(汶川-马尔康)都经过薛城。早在好几年前,随着薛城隧道的开通,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唐代边陲古镇不仅告别了泥石流、滑坡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交通的顺畅。
薛城之所以成为古代的军事重镇,是因为它位居高山之间的隘口,一边是是熊耳山,一边是笔架山,杂谷脑河流顺着古镇前流过。小镇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险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薛城的特别景色,历来有“熊耳秋风”、“笔架献奇”、“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等薛城十景。
1935年5月到1935年8月29日,红四方面军第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四军一部及总指挥部设在理县,时间长达3个月。筹边楼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徐向前等领导人决策于这里,发生过维关、娘子坡、宝殿寺、梓潼宫战斗。 当时,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还建有医院、兵工厂、被服厂、工具厂、文工团、招待所等机构。
薛城古镇的城门洞又叫“红军门”。红军在薛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石刻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是在1935年5月至6月红四方面军在此活动时留下的。至今,红军在这里活动时留下了石刻标语保存完好的还有三幅。第一幅是刻于城门洞门楣条石上的“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的标语苍劲有力、清晰可见;第二幅是刻于城门内左面墙体条石上的标语:“蒋军士兵们,你们拖枪过来参加红军!”;第三幅刻在城门内右侧墙体上,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万岁”。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理县,在薛城的梓潼宫等发生激烈战斗。红军宣传革命真理,打土豪,分田地,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薛城人民踊跃参加红军,投身革命,许多群众在长征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革命的胜利增添了光辉史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