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厚重,是藏羌汉文化的结合部。现在的薛城老街,辉煌时期有居民300多户。薛城因处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到川西草地各县的茶马驿道上,又是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结合部,所以很早就自然行程了一个茶马互市的商品集散地。
那时,这里城虽不大,但来往的客商很多。小小的薛城容纳不下外地的客商,吃、住非常紧张。家家餐馆,个个客栈,神故意爆满,常常出现“一店难求、一铺难求、一座难求”的情况。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源源不断的商旅者。
城外和河滩,基本上是骡马、牛羊和野物市场,商人们有的现金交易,有的以物易物。这里白天交易,夜晚就是马帮、牛帮的住宿地。那时,人们到处搭起帐篷,自己搭灶头自己烧火做饭。据说,当年薛城镇每天饲草要消耗几千斤,以致附近山寨的农民都纷纷上山割草出售。这就是成阿公路通车前薛城市场的繁荣景象。
薛城镇文化站高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初期,为活跃经济,理县整复采取措施,规范市场,扩大经营场地,使商业经营为之一新。1950年至1953年,除原有客商往来不断外,又增加了部队、支前民工、筑路民工,从此薛城的市场繁华到了极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薛城每天约上万人进出。当年,理县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一股银水在向薛城流来”,薛城人那些年几乎家家户户发财。1953年,理县薛城通车,年底大多数家庭都分期分批到灌县、成都去,一是办年货,二是走出大山去看看省府,其中,多半是第一次感受坐汽车的乐趣。
“5.12”地震之前,317国道线穿镇而过。震后改建的新国道在小镇的河对岸与古镇隔岸相望,从此,薛城古镇恢复了昔日的宁静。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杂居区,薛城古镇是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孟屯河谷风景区的入口。
今天,震后实现浴火重生的薛城镇任然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薛城将书写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愈加和谐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