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勤工俭学的4年生活中,葛健豪主要经历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刻苦攻读法文。她不顾自己年纪大.记忆差,又没有外语基础,像小学生那样,一切从头学起。她经常拜访徐特立,从那里学到了“一天学一字”的苦学精神。在蒙达尼女校,每天数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她除在课堂认真学习外,还拜儿女为师, “勤看”法文报纸。因此,她到法国后不久,不仅能说得一口较为流利的法语,而且能阅读法文报纸,成为学校的一名优等生。
二是极力支持儿女的自由结婚。到法国不久,蔡和森与向警予在频繁的接触中,由纯洁的同志感情发展成了真挚的爱情关系,于1920年5月,结成为“向蔡同盟”。葛健豪极力支持了儿子的这种行为。她认为儿子与向警予的这种志同道合,是向封建婚姻制度的宣战。在她的支持下,女儿蔡畅也在法国同李富春结了婚。他们兄妹的自由结婚,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许多青年“以向蔡做首领”,实行了不要婚约的自由结婚。
三是赞成留法青年的革命主张,投身激烈的革命斗争。1920年7月5日至10日,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举行会议时,她虽不是会员,但主动参加了会议。她对学会把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极表赞成的。她还从蔡和森对于各种主义的“综合审缔”中,获得了许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知识。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获得,她积极投入了儿子蔡和森同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的多次斗争。如1921年2月28日发生的向北洋军阀政府驻法公使馆的请愿斗争,她与女儿蔡畅及其他几位女生,紧跟着打头阵的向警予,走在400多名留法学生的前列,一声号子冲进了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这次斗争虽然未完全达到目的,但迫使驻法公使馆发放了3个月的生活维持费。
四是关心和爱护青年一代。她不仅热情接待了以后几批来法的中国学生;同法国的教师、同学,也相处得非常好。特别是1922年,蔡和森和向警予先后回国后,她把照顾当时已经怀孕的女儿蔡畅的事,全部揽在自己身上。1923年2月,她的外孙女在法国出世后,她又要学习,又要做工,又要带小孩,真是忙极了。她坚持这样做,为的是给女儿腾出时间和精力投身革命活动。直到同年秋,党派蔡畅夫妇去苏联时,她才带着8个月外孙女李特特返回祖国,结束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生活。
当她准备回国时,儿子蔡和森从上海寄去了出卖《社会进化史》一书出版权的稿费,解决了她当时筹不到旅费的困难。途经新加坡时,她遇到两位在这里办教育的湖南老熟人张良权、胡意民,便托她们在新加坡找工作。但由于她的年纪大,儿女们又都不在身边,还要带小外孙女就劝她还是回国去从事教育为好。因此,她只在这里住了一星期。就携带着外孙女回上海了。
八、创办职校
这时,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都在上海参加了党的工作,和森和警予还是党中央的领导人物。由于儿、媳们革命工作的繁重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激烈,她认为自己不能留在上海,成为儿、媳们的累赘,而应该帮助他们解决照顾孩子的负担。出于这种考虑,她在上海只作了一个短暂的逗留,便带着小外孙女李特特回到了长沙。当时,她的家已由刘家台子迁居天茂花园一号,丈夫、长女、大外孙女都住在这里。向警予的长女蔡妮,也从上海送回长沙由蔡庆熙带养。她和小外孙女的远道归来,给全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每天的来访者接连不断。特别是1924年5月,蔡和森同向警予回湖南探亲时,这里曾一度成为湖南党组织的联络地点,更是她母子的老学友聚会的场所。
1924年5月25日,向警予在长沙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蔡博。因为这是葛健豪头一个孙子,她特别高兴,乐意在家里承担抚育婴儿的责任。她知道儿媳正从事革命的重要工作,她高兴地对儿媳说: “我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看到你们事业的成功。”此后,除细心照料着孙儿孙女外,还积极投入湖南的妇女解放运动。当时的湖南《大公报》就有关于她在1924年6月9日参加省女界联合会“恢复成立大会”,及6月25日她参加讨论女界联合会的简章和宗旨的报道。
1925年夏,她为妇女的解放,在长沙颜子庙举办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颜子庙原来是“湖南平民女校”,由她在刘家台子时的邻居周方所办。后来该校搬到中山西路的新建校址,这里就空置起来。于是,她同没有随校迁去的旧教职员工彭慕陶等人商定,利用原来校舍,组织员工起来办所“湖南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大家公推她为校长。长女蔡庆熙也在这里担任缝纫教员。由于她的影响,省总工会介绍眷属来入学的特别多。学校办到第二学期,学生便由两个班增至四个班。同时,学校还成为革命同志的活动场所。据她的外孙女刘昂回忆: “一九二五年冬,学校放了寒假,湖南省委曾借用校舍办过短期的党校。我家的住所也曾为党传递信件,担负过接头的任务;担任过省委秘书长的林蔚同志(秋收起义后牺牲),曾把许多宣传品寄放在我们家里,还有党内的一些同志也在我们家里寄住过。”(《浩气贯天地风雨送征船缅怀蔡和森同志》,载《怀念蔡和森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在办学中,葛健豪对学生是很爱护的。据蔡畅的回忆:她母亲开办的这所学校, “是专教贫穷女子以手工和针黹等技艺的学校,再把工艺换来的钱帮助这些贫穷的女子们”(《续西行漫记》)。1927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到汉口,蔡畅从南昌转移武汉时,曾专程回到长沙,在天茂花园住了几天。这时葛健豪的二儿蔡麓仙已在广东省港大罢工中牺牲,组织上发给她600元抚恤金。但蔡畅回家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只把抚恤金交给了母亲。她得到这笔钱后,不顾自己家庭的生活困难,除将钱为学校添置了几部缝纫机外,还救济了部分生活困难的学生。
九、革命母亲
“马日事变”后,葛健豪在长沙的家里被搜查,她办的这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也遭到破坏。由于当时不能再在长沙住下去,她要丈夫带着长女、孙儿回老家永丰去,自己则领着两个外孙女前往武汉找蔡和森、向警予。到武汉后,党组织把她安排住在一条巷子里。这时,和森、警予尽管工作繁忙,隔不了几天就要抽时间去看望她。她一见到儿子和媳妇,总是勉励他们在革命危机关头,既要敢于革命,又要注意安全。不久,由于大革命的失败,蔡和森安排她带着外孙女又回到了老家永丰。
党的“八七”会议后,蔡和森被派去北方局工作。1928年春,又从北方局来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这时,蔡畅同李富春也到了上海。为了便于掩护,和森兄妹把母亲、孩子都接到了上海。她虽然已经63岁,又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她忠于党的事业,一面带孩子,一面做掩护工作。1928年5月,她儿媳向警予在武汉壮烈牺牲,她一直不知道这个消息。
1928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蔡和森受到党内立三路线的排斥,年终,被派驻共产国际。为不加重母亲的负担,和森与妹妹商定,动员母亲回老家去。就这样,葛健豪于1928年底又从上海回到了老家永丰。真没有想到,她这次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外出的机会了,也没有见到儿子蔡和森了。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牺牲。为了不使她悲伤,党组织和家里的人,都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她。
这时,她在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了。只好和丈夫带着长女蔡庆熙、孙子蔡博以及两个外孙寄居别人家。她先后在永丰附近佃居的地方有毛家塘、茶亭子、杨梅子咀等处。1932年丈夫蔡蓉峰在茶亭子去世后,长女蔡庆熙把婆家的财产全部卖掉,将所得的钱交给母亲,在离永丰10多华里的石板冲买了几间破旧房子定居下来,在这里渡过了她清寒的晚年生活。葛健豪从小在娘家跟母亲、哥哥一起,十分爱好养鱼、种花,栽树。她每住一处,都要设立个养鱼和种花的池园。定居石板冲后,屋侧有一个小菜园,既是她种菜的园地,也是一个小花园。每天下午和早晨,她总是带着小孙儿在这里劳动或散步。在石板冲的大门口至今还保留一棵大杨梅树,这就是她当年亲手栽种的。
党对这位革命老人及革命后代非常关注。抗日战争前后,党曾派人把她的孙儿、孙女从石板冲接出送去苏联。1938年,周恩来同叶剑英来到长沙时,还专门派人到石板冲,想把她接出去,但她为不加重组织的负担,坚持要住在乡村。后来,党组织就按月汇给生活费,把她养了起来。
1943年3月16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这位革命老人去世,享年78岁。临终时,她还一直不知道两个儿子和儿媳已经牺牲,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要他们只管工作,不用挂念家里。她的最后遗言,使我们看到了这颗一生为革命而跳动的母亲的心。
(原载《曾国藩故园的才女》第107-122页,中华图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