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11月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土葬在家乡新县田铺乡许家洼万紫山来龙岭至今,我已记不清多少次拜谒过许将军的陵墓,但是,每次拜谒,总还是让我有激动不已、仰之弥高的感觉,总让我想起谭嗣同的一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或者说,每当我读到谭嗣同的这句诗时,我都会想到许世友将军。是啊,他,活着,是一座昆仑山;死了,仍是一座昆仑山。让我这个后辈永远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能望其项背!
在拜谒许世友将军墓时,我想起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两位英雄,一位叫关云长,后来被尊为武圣人,他是义的代表;一位是岳飞,遭秦桧构陷,遇难风波亭,他是忠的化身。但和他们比,我觉得许世友更有被尊重和纪念的理由。记得开始人们讲解许世友的时候,总是以“忠”、“孝”二字来夸赞他,而我反复向人们强调,不止如此,还有“勇”和“义”,他是集忠、勇、孝、义于一身的大写的人。而且,两位古人,最后都成了悲剧的主角,而我们的许将军却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政治漩涡摸爬滚打,最后全始全终,入土为安。
一 “活着尽忠”
一个“忠”字,在许世友那里被表现的感天地、泣鬼神。
到许世友将军故里拜谒,你不能不去毛泽东像章展馆,那里展出了10295枚毛主席像章,据说里边没有两枚是相同的。我不相信,反复对比,相同的还真是难找。
10295枚像章,这是许世友的私人收藏。许世友不是收藏家,这里展示的是许世友对领袖,对党的一片赤诚的心。收藏家们把这些像章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分为“三忠于”、“大海航行靠舵手”、“葵花朵朵像太阳”、“革命圣地”等10余类,我反复地看呀看,像章都变成一颗颗跳动的红心,那是许世友的心啦。
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应是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的时候。那时,他服气的是张国焘,对毛泽东还缺少了解认识,以至到了延安,抗大批张国焘,许世友不服,还发生了组织拖枪欲逃的事件。许世友被关进了牢里,判了刑,老婆也离了婚。朱德来劝,不服。毛泽东来劝,他粗口相向,甚至挥动老拳,幸被人挡下。终于,毛泽东用深入浅出的理论,辅以博大如天空的胸怀征服了许世友。许跪向毛泽东,洒下了英雄泪,痛苦但却心悦诚服地喊出:“主席,我错了。”敢于坚持,也勇于认错,这是真英雄的本色。毛泽东把曾经缴下的许世友的枪支交还许世友,并许以许世友终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携枪相见。
“谁能携枪见毛公,唯有许家大将军”。数十年后,公安部一位叫陈友的书法家来到许世友将军故里参观,奋笔写下了这样的联语。
“唯有许家大将军”,据记载,许将军也从来认认真真地执行毛泽东的这句话。“文革”中,许世友先是不理解,后还有反抗的行为,大闹京西宾馆,跑到大别山中躲藏起来。毛泽东是相信许世友的,亲自点名要见许世友,许世友去了,毛泽东问:“许司令带枪没有啊?”许世友把外衣向旁边一甩,拍着腰间的枪,朗声应答:“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枪不离身!”毛泽东见了,朗声大笑,许世友更是笑声朗朗,声震屋梁。还有一个记载,毛泽东逝世了,许世友在外地,4小时候后才得到消息赶到,步入灵堂的时候,警卫人员请他把枪交出来,他问,谁的规定?警卫人员答,中央政治局。许世友出口国骂,妈的,我是政治局委员,怎么不知道!说罢,大步向灵堂走去,警卫当然没人敢出手拦阻。许世友在毛泽东的遗体前带着老人家生前特许的枪与老人家见了最后一面。归来,许世友在家中自设灵堂,在屋内的墙面上下左右均挂上了他收藏的毛主席像章,自己则席地坐卧,四方转动,看着像章一天没吃没喝。对于许世友的忠,有人有不同意见,说他这是愚忠,有封建性。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许世友的忠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对毛泽东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的这种忠,是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忠心的一种体现。他不是一直以来反复念叨着这样的一句话么,“活着为国尽忠!”当初,他对张国焘也忠诚过,也是因为相信党,忠诚革命的原因。那是1931年的事了。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和红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不懂军事,又有“左”倾冒险思想,主张红四方面军去打安庆,进而威逼国民党中央所在地南京。红军的军事首长们如许继慎、徐向前、曾中生等认为不妥,与张国焘发生了争执,后来还在一次张国焘没在场的会议上批评了张国焘,临到许世友发言,他气哼哼地说了句:“张国焘是党中央派来的,你们说他这不好那不好,难道中央没有你们高明?”许世友还是相信党中央的。就是对毛泽东,他不理解的时候,也还是要提出不同的意见的,“文革”中,他见到了毛泽东,就说军队不能乱,还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不要?毛泽东发动“反击右侧翻案风”运动,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许世友把邓接到广州,好好地保护了起来,使邓避开了在北京的危险。由此看来,许世友的忠还是讲原则的。
二 “ 死后尽孝”
“当兵三年无孝子,活着尽忠、死后尽孝,埋在母亲身边,为母守坟。”这是许世友土葬的理由,也是他一生坚守的愿望。面对着毛泽东的倡导,他坚守着,不在中央关于土葬的倡议书上签字。毛泽东带头签他也不签。还当面找到毛泽东,申述自己死后土葬的愿望和理由—死后尽孝。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到上海,要见他,他不知是祸是福,去了还能不能回。行前,他专门告诫肖永银,当时的南京军区副司令,也是将军的同乡,他说:如果我不能回来,你派人抢也要把我的尸体抢回去,我要埋在母亲身边,为母守坟。
1979年10月22日,他写信给长子许光,要许光给他准备一口棺材,他死后要埋在母亲身边,理由仍是: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忠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其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我常常也给朋友们在一起讨论一个人可交或不可交,主张以其对父母的态度为标准。一个人对父母十分孝敬的人,往往对社会也有责任感,对国家就忠诚,对朋友就能讲求信用;反之,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则断不可交,试想,他对生育教养自己的人都不尊敬,不孝顺,对别人还能付出真心真情么?
许世友就是大孝之人。
许世友少年丧父,家中兄弟姐妹8人,靠母亲一人拉扯长大。他参加革命后,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母亲。有个三跪慈母的故事可证明。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即将西征转移,许世友向师长陈赓请假,回家拜别母亲,临别时,他含泪长跪,说:“儿不孝,此去不知何时能归。”并希望母亲多多保重身体,告诫结发妻子朱锡民一定要代他好好孝敬母亲。
这一别,就是17年。
1949年,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进了济南城,生活稍有稳定,他就急忙派大儿子许光回家接奶奶来济南。母亲来了,许世友看着母亲那饱经沧桑同时又无比慈祥的面容,想起这17年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吃了难以想象的苦头,这个钢铁般的英雄汉子不禁热泪盈眶,他把母亲请到客厅的中间,十分认真地给母亲行了跪拜礼。母亲扶起儿子,儿子说:“我一走17年,让您老人家担惊受怕,吃苦受累,拖累您了。”可这一次母亲只在济南住了十几天,就因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更不愿因她而影响儿子的工作,就坚决要求回到了老家。
这是许世友第二次跪拜母亲。
一晃又是9年过去了,时光转到了1958年的秋天,此时许世友已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他公私兼顾,借着到大别山检查军备的机会,向中央军委请假,就近回家探视母亲。那时,许家洼还不通公路,许世友是骑着马从山道上走回家的。他和警卫人员来到故居门前,只见大门上一根柴棍将大门别着。许世友沿着故居前的小路去寻找母亲,夕阳中,远远的山道上,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着向山下走来,许世友快步向前,来到母亲身旁,就地跪下,喊了一声:“娘,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这条小路,后来被人们称作孝母路。今天,许多来到将军故居参观的人,都要到小路上走一走。小路的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刻着一首小诗:“中华文明古,百善孝为先。徘徊孝母路,几人称坦然?”读着这首小诗,人们仿佛看到了将军在夕阳中跪向母亲的身影,进而反躬自省,孝的美德在心底慢慢升华。
将军归来了,将军最后一次归来是1985年,那年的10月22日,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但他传奇的精神仍在延续着。重病之时,他坚守着为母守坟的承诺,向中央提出回老家土葬,为母守坟,以尽孝道。毛泽东当年默许了许世友没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邓小平面对这个百死一生的将军的最后请求,为难地、但也很坚决地签下了八个大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许世友逝世了,王震代表党中央前往南京吊唁,对许世友的土葬,特别予以说明:“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他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七个特殊,掷地有声,如雷贯耳,许将军的大孝,真的能感动所有的人,谁也不能拒绝他为母守坟的愿望!
三 勇冠三军
在将军故里的许世友事迹陈列馆的展板上有一幅照片,上面整齐地排列着14把战刀。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些战刀都是许世友使用过的,现在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赫赫将军出少林。许世友少年家贫,8岁到少林寺当杂役,边干杂活边习武。整整8年,他练就了一身武艺,用他自己的话说,丈许高的房屋,他能飞身而上,片瓦不碎;几丈宽的壕沟,纵身飞越,身轻如燕;伸出五指,捅人身上,可捅出五个血窟窿;抓人一把,可扯下满把肉来。16岁那年,他思母心切,打出了少林寺,回到了家乡。莽撞的少年,不屈的性格,加上精湛的少林功夫,很快就惹祸了,先是一拳打死了地主家的儿子,后又失手打死了抢赌的赌徒,接着是开封投军,又一脚踢死了多嘴的班长。直到1927年,家乡许家洼闹起了土地革命,此时他已在北伐军中接受了革命的思想,于是告别了旧军队,参加了革命军,当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炮队队长,他的一身武艺才算找到了适当的发挥的地方。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人打仗,女人送饭。”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了,炮队队长许世友带领着他的战友组成攻城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把红旗插上了黄安县城。第一次出手,就让人对他的勇猛刮目相看。
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第一次担任敢死队队长,是在光山县弦南区的大山寨(现属新县千斤乡)。大山寨,山势险峻,城墙坚固,地主土豪劣绅据险顽抗,久攻不下。许世友怒发冲冠,出任敢死队长,头顶方桌,手举大刀,冲上寨墙,挥舞大刀向敌人砍去,不成想,却遭到了敌人的偷袭,一个大木杠直拍头顶,许世友从几丈高的寨墙跌下,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许世友发现,那一杠打在了气门上,从此他就练不起来气功了。最后一次参加敢死队,是1932年10月,参加万源保卫战,此时他已是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那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斗,许世友的军队坚守在万源正面的大面山。战斗进行的惨烈异常,敌人狼群一样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子弹打光了,白刃格斗。部队组成了敢死队,许世友大喊一声:“跟我上!”他冲在最前面,只见大刀挥处,寒光闪闪,血肉横飞。纯钢的大刀一把把砍得卷了刃,换一把新的,接着砍。这场战斗一气打了40多天,许世友这个敢死队长从未卸任,直到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这场战斗,红军以4万军队对敌25万人,最后以敌人官损5000、兵折8万、彻底失败而告终。许世友兼师长的红九军二十五师两个团分别获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奖旗。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山东,首次亮相的施政演说如一股飓风搅动了山东日伪顽的心灵。之后的岁月里,许世友在山东全歼蔡晋康,砸烂赵保原,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打得投降派一听“许世友”三个字就胆战心惊、抱头鼠窜。
解放战争,孟良崮上,面对号称国民党“五大金刚”之首的整编74师,许世友说:“什么钢核桃、铁核桃,我要把他砸成个烂葡萄!”他还真的就做到了,硬是带领九纵将士率先冲上了孟良崮,击毙了那个不可一世的敌师长张灵甫,为孟良崮大捷立下了头功。为了表彰许世友这支部队的头功,9年之后的1956年,毛泽东还特意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拿出了当年张灵甫覆灭前所使用过的手枪,交给了许世友。这支枪在许将军去世后,由夫人田普带回了新县,现在仍被新县公安局保管着。这支枪我也有幸见到过。那是2006年,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拍摄期间,主演张秋歌来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县公安局派专人护送这支枪到将军墓前,张秋歌穿着演出时用的将军服,手持那把手枪照相,作为陪同,我也好奇地摸了一下。
打济南应该是许世友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杰作。
济南,山东省会,北濒黄河,南倚泰山,是国民党军“固守中原”、“卫护南京”的重要支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济南的攻守。蒋介石两次当面交待守城司令员王耀武:“济南是战略要地,必须固守!”而在毛泽东方面恰好针锋相对,志在必取。正在双方攻防紧急运筹的时候,毛泽东忽然发现,我军方面少了许世友。毛泽东急电追问:“许世友哪里去了?”毛泽东的呼唤迅速传到了许世友正在治疗腿伤的地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许世友立即不顾伤痛,重返前线,投入紧张的战斗部署之中。毛泽东把许世友视为济南战役胜败的重要砝码,果然,当这颗砝码加上去的时候,胜负的天平立即倾向了共产党一方。8天8夜,许世友衣不卸甲;8天8夜,许世友攻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一个月、40天、60天,这是毛泽东原先的设想。因此,当济南城在8天8夜攻下的电报传到西柏坡,传到毛主席手中的时候,彻夜未眠的毛泽东几乎是一路高呼着奔向周恩来的住处:“济南打下来了,济南打下来了!”
许世友是为战争而生的,他这一生也还真的得到了战神的垂青和照顾。新中国,国家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战争是没有几场好打了。可就是这几场有限的战争,也几乎都留下了许世友的身影。抗美援朝,他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金城一战,一举突破敌人防线,打得美国佬惊慌失措,一片混乱,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奠定了基础。西沙之战,许世友指挥军队打了一场微型的海、陆、空立体战,一举从南越军队手中收复甘泉、珊瑚和金银三角。1979年,许世友已是74岁高龄了,他又一次被邓小平点将,指挥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取高平,夺梁山,狠狠教训了那个忘恩负义的社会主义小兄弟。作为武将,许世友也令一些高级将领眼红不已,他们不无艳羡地说:“这个许老头,运气真好!”
四 义薄云天
仁、义、礼、智、信。“义”字属中国五常范畴。
中国人重情重义,故成语有“情义无价”之说。关云长作为“义”的化身,被尊为武圣人,受到了众多人的朝拜。桃园结义也成为举国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故事。梁山好汉们聚首水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们聚会的地方,就叫聚义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