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尤秀斌:中国首部全面揭示抗美援朝狙击战秘史的专著出版(组图)
2010-06-21 16:38:33
作者:尤秀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张桃芳:单兵毙敌214名——中国首部全面揭示抗美援朝狙击战秘史的专著出版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中的狙击英雄,由两位作家编著的《抗美援朝揭秘:第一狙击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有专家说:“这本书是第一部揭示抗美援朝狙击战内幕的著作”。 “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之际,这本书对当代读者了解抗美援朝狙击战的秘密历史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该书的作者一位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狙击英雄》的著名导演少华,一位是国内军事人物传记作家秀灵,他们一直关注中国第一狙击手张桃芳,曾几十次采访狙击英雄。他们曾沿着张桃芳当年抗美援朝的路线,一路跟踪采访撰稿,取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本书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抗美援朝中国第一狙击手鲜为人知的内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职教授王聚英担任该书编委会主任,在军事博物馆内,作者向媒体披露了从采访到该书出版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的写作历程和种种内幕,“现在我们揭秘过去,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了解当年狙击英雄为和平而战的艰辛,让历史告诉未来”。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出兵朝鲜?作出出兵决策经历了哪些曲折历程?张桃芳为什么要赴朝作战,他为何能百发百中,在上甘岭狙击战中一战成名?中美狙击高手之间的生死较量,张桃芳如何胜出?……本书将一一解答。
    “这是一本爱国教育的好教材。读后能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对人生、友谊、爱情、生活等进行深刻思考,有极强的教育启示。我建议广大群众认真读一读,好好想一想,真正做到读好书,热爱党,爱祖国,爱和平,爱家庭,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当代青年都应对照老一辈狙击英雄,来个心灵上的自我洗礼”。一位读者如是说。
    此书也许将成为2010年抗美援朝60周年最有影响的一部图书。 该书一出版,就在北京山东河北等一些省市干部群众中间抢阅,他们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对研究和了解抗美援朝狙击战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信这部书会给广大读者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揭秘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  秀灵  祁少华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出版,定价23元 
    出版社电话 0311—87086743,87786726

    编委会主任:王聚英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教授
    电    话:13621284898(京)010—63959919,
    电子邮箱:wang_juying@hotmail.com,le_4342@hotmail.com,

    作者:尤秀斌
    电子邮箱  yxb2001@qq.comyxb99@sohu.com
    电    话  13021047620 (北京)0311—88631333—5733
    地    址  石家庄裕华东路86号  都市报  邮  编  050013 
    地    址  北京东城区安内花园东巷29号院2—2—101 邮  编 100009

    出版社编辑  李春鹏lcptjf@163.com,87786726/13081046619/88641226

    出版发行人 孟宪威  mxw_2008@sina.com,13933093686,87086743


    本书新闻点

    ■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狙击战之王:张桃芳
    抗美援朝60周年:一人干掉214个美国兵的志愿军 

    在抗美援朝的英雄史册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刷新着现代战争史上从没有过的记录,编织着一个个别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就是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1952年,张桃芳是刚上前线三个多月的新战士。在上甘岭阵地,他凭吊了英雄黄继光的地方。一腔爱祖国、爱人民、学英雄、做英雄的激情在他的胸中涌动:“我一定向黄继光学习,争做杀敌百名狙击手!”
    第一次上狙击台,他怀着满腔仇恨,“突突突一个连射,一梭子子弹打空了。班长问他打着没有,他脸红了。班长拍着他的肩,安慰说:”难怪你打不到敌人,是你还没有掌握打‘活靶’的规律。“班长又耐心地教他上山的敌人该怎样打,下山的敌人该怎样打,走得快的该怎能样打,走的慢的该怎样打,班长的话使他恍然大悟,他心里暗想:”我一定吸取教训。“
    第二次狙击开始了,张桃芳端起枪射击向山下走去的三个敌人中的头一名,“叭”的一声,头一名敌人没打倒,却击中了第二名敌人。这是怎么回事呢?真把张桃芳弄蒙了。班长又耐心地告诉他:”敌人是向山下逃,你瞄准第一个敌人的脑袋却打着了第二个,对下山的敌人要用这种打法。“他认真听、仔细体会,。结果有一天狙击下来,他撂倒了4个敌人。张桃芳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可是杀敌心切的张桃芳不甘心一天击毙4个敌人的记录,在阵地上,他和战友们专心观察敌人活动的道路,休息和出没的地方,只要听到报告,枪声响处敌人就要丧命。
    一次,张桃芳把枪放在封锁口上,忽听观察员喊了一声“注意,二号发现活靶。“张桃芳举枪便射击,”叭“的一声,这个敌人立即倒下接着便滚下山去。原来这是个挑油桶的敌人,中弹倒下时,油桶也随着滚下,尸体上溅满了油。
    战友们哈哈笑着说:“美国佬临死还揩油呢。”
    还有一次,张桃芳在射击台上发现两个敌人吵架,越吵越凶,张桃芳可乐了,说“我给你们拉拉架吧。”
    “叭” “叭”两枪送两个敌人上了西天。吵架当然平息了。
    在18天的战斗中,张桃芳用220发子弹,消灭了敌人71名,差不多第3发子弹报销1名敌人。他所在的班立了三等功,张桃芳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上级领导为了进一步培养这名有着光荣战绩的狙击手,调他到狙击训练队学习了两个星期。在这里,他向其他阵地上的战友们学习了不少宝贵经验。他的射击技术又提高了一步。
    13天时间里,他用212发子弹消灭了140个敌人,平均第3发子弹击毙2个敌人,每天击毙11个敌人,几乎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张桃芳的这杆枪令敌人闻风丧胆,敌人开始用六О炮报复我们的狙击能手,开始了一场炮与枪的较量.
    一阵机枪扫射击,一阵炮轰,使张桃芳的四周硝烟弥漫,然而精明的张桃芳却没伤一根毫毛。等一个敌人探出脑袋探听“胜利成果”时,张桃芳又是“叭”一枪,这个敌人裁倒下去。一个投降的敌兵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狙击兵说打脑袋就不打脖子,太厉害了。”恼羞成怒的敌人继续组织更疯狂的轰击。在张桃芳的隐蔽处,是一块100多米高的石头,敌人对着这块石头猛轰,石头被弹片削得敌了一大截,然而我们英雄的狙击手仍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敌人的反扑,一次次失败 。尽管如此,敌人,还在继续耍花样,为了侦察我狙击手的准确位置,狡猾的敌人扎了四个草人,在草人的掩护下用望远镜观察我们。张桃芳从阳光照射下的望远镜的反光中发现了敌人,“好小子,你想来参观我们的阵地吗,对不起,我们阵地谢绝参观!”。“叭” “叭” “叭”枪声响了,敌人一个个倒下去,新花样又失败了。
    在这场狙击战中,张桃芳的所在班已消灭了760名敌人,差不多等于两个营。张桃芳一个人消灭的敌人几乎是两个连。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怀着对敌人刻骨的仇恨,用杆枪谱写着现代战争史上狙击敌人的最高记录。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张桃芳荣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张桃芳一级国旗勋章。作为志愿军的优秀代表,张桃芳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内容简介:
    一个奇迹。一个曾接受过任何正规战术训练的新兵蛋子,成长为志愿军中冷枪射杀最高纪录的狙击英雄,成为名副其实的狙击之王。
    一个更大的奇迹。凭借一枝不带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老式苏制步骑枪。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而自己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以自己的优异出色再一次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新式战斗机飞行员,并有着上千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抗美援朝狙击战秘史:狙击英雄张桃芳战场爱情


    ■揭秘上甘岭狙击战:子弹喂出狙击手  
    □秀斌 少华
    狙击手的起源
    关于狙击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义勇军的一位夏普少校发现,子弹如果用鹿油包裹,不但能够方便装填,还能提高射程与精度。他带领一支独立机动的枪手队伍,以不可思议的远距离精确射击,射杀了许多英军高级军官,多次以极小的代价换得极大的胜利。于是,人们将射击精准又冷静沉稳的射手称为夏普射手(Sharp Shooter)。
    在训练及作战中,夏普射手由于要长时间贴腮瞄准,所以常常头戴类似于今天特种部队戴的面罩以保证其专心一意,于是,他们又被称作 Marksman,即专注的人。后来,这两个单词合二为一,被Sniper所取代。Sniper就是今天的狙击手。另一种说法是,狙击手Sniper这一名称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中出现,意指从隐蔽工事射击的人。后来人们常常把经过专门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称为狙击手。
    1944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的第9、第10装甲师仗着优势火力与兵力,气势汹汹地向英军第1空降师一部发动“围剿”。可是,这些戴着红色贝雷帽的英军土兵大都经过狙击手的射击训练,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德军的进攻步步受阻,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增派反装甲火箭、自行火炮和火焰喷射器部队,才在第4天达到目的。这些英军战士超群的作战本领后来为他们赢得了“红魔鬼”的赫赫威名。

    狙击手的目标
    事实上,射击敌军人员一般只占狙击手任务的一小部分,敌军的车辆、直升机、通讯设施与油槽、水塔等往往是更重要的狙击目标,这就更需要狙击手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狙击一辆装有防弹玻璃的运兵车为例,狙击手可以先发射一发穿甲弹以击破防弹玻璃,并直接杀 死车内人员。
    如果第一发未能得手,他就应当选择穿甲燃烧弹,以其高温进一步破坏防弹玻璃的防弹性能,并紧随其后,以连续两发穿甲弹继续进行杀戮。如果任务仍未完成,那么狙击手的第5发子弹就应当再换成穿甲燃烧弹,并将射击目标调整为车辆的油箱,造成油箱爆炸。对于侥幸逃出的敌军士兵,狙击手则应以一般的子弹一一加以消灭。
    理论上说,狙击手的射杀行动可分为软性与硬性两种。射击坦克装甲车的通讯天线、车长的潜望镜与外挂油箱,使乘员下车查看,再进行射杀,属软性猎杀。硬性猎杀行动中,狙击手常常要与反坦克部队协调配合。先是狙击手以穿甲燃烧弹引燃坦克车的主动反应装甲块,等主动反应装甲块燃烧而丧失防御能力时,反坦克部队再以反坦克导弹将坦克击毁。狙击手有时也独立实施硬性射杀。以7.26毫米的半自动狙击枪狙击一架俄罗斯制米—8直升机,射击其旋翼轴等外露且脆弱的部位,20发左右子弹就能致之于死地。其他像通讯基地、导弹发射基地、弹药库、油料库等也都有可供狙击手发挥天才射击本领的薄弱环节,关键是看狙击手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狙击手的职业思维
    世界各国的狙击手大都选择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水袋与吸管,而摒弃了常见的军用水壶。这点巧思是由狙击手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往往需要长时间纹丝不动地潜伏在一个隐身处,等待瞬间到来的猛烈决战。于是,饮水只能改为吸水。
    同样道理,狙击手的干粮也都是高热量的压缩食品。一块5立方厘米的食品就可保证人体18个小时的热量供应。如果有半个饭盒这样的食品,那么,狙击手就能半个月不用为饿肚皮而忧心了。唯一的缺憾是这种食品的口味稍差了些,据说嚼起来像是吞肥皂。
    1997年夏天,美国海军第7舰队旗舰“蓝岭”号和导弹驱逐舰“麦凯恩”号访问青岛。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也随舰来访,其中就有担任狙击手的士兵。看他们的服装,真可谓“衣衫槛楼”,从头到脚,背部、后腿全都错杂地钉挂着绿色、黄色的布条,脸上更是涂抹得黑一道绿一道的,连狙击步枪上也都缠满丝丝缕缕的布带。这种装束站在军舰上显得异常醒目,可一旦隐人丛林,就能立即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区分。这也是为了长期隐蔽的苦心设计。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长时间的野外生存需要有方便而安全的隐蔽场所。狙击手所在的位置本身就可视为一个小阵地。它常常被设计成适于伪装与隐蔽的观察点,宽约3米,高约1米。通常留两个出口,一个较大的出口供人员进出,另一个较小的供观察与射击使用。射击口内部往往有平滑的坡度,以使狙击手在长时间卧姿观察时,肘部有所依托而上半身不至于过分劳累。
    观察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长时间隐蔽的需要,既要靠近水源,又要保证雨天干燥不积水、热天凉爽可通风。不破坏周围环境,尽量与环境巧妙融合,是伪装的首要原则。因此,观察点在建立的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人工物体,而直接采用天然的树枝、草叶、植被和岩石,如果能利用天然的涵道、岩缝、空心树干和树根,那就更理想了。 
    开始“孤独而漫长”的隐身生活之前,狙击手还应该在周围洒上催泪瓦斯,以防止好奇而嗅觉灵敏的野生动物凑过来,使狙击行动暴露,甚至伤害狙击手。
    狙击手漫长的等待过程并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与悠闲。他需要独立地完成野外观察与追踪、地图判读、情报搜集与分析、进入与撤退路线安排、作战计划拟定等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无法确知敌情会在何时出现,他只知道,在某一瞬间,他必须以免起鹘落般的快捷,去夺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对于狙击手来说,每一分一秒寂静的等待都充满惊心动魄的气氛。这种漫长与短暂、孤寂与激烈的强烈反差已不是单纯生理与技术的充分准备能够胜任的了。这要求狙击手的心理素质也超乎常人。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黄明军:“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原稿惊现常德(组图)
·下一篇:胡俊峰:一场无名的战斗——一渡赤水后红军驰骋黔北群山(组图)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
·朱承修:抗美援朝岁月追忆(图)
·特稿:抗美援朝岁月追忆(图)
·特稿:抗美援朝岁月追忆(图)
·论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
·抗美援朝“登高英雄”:杨连弟
·抗美援朝捐款居全国各省之冠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的“秘事、大事”
·活着的“烈士”抗美援朝全国五十名一级战斗英雄沈树根“走”了
·活着的“烈士”抗美援朝全国五十名一级战斗英雄沈树根“走”了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红色旅游深度发展呼唤扩展内涵和延伸范围(组图)
毛泽东的四大读书方法
红色特工阎宝航
红树林里的红色记忆
参加红军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半斤黄油
金色的鱼钩
我的长征故事
聚焦宁都起义
应正确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组图)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