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习仲勋纪念网>>深情缅怀>>正文
耕读传家,崇德尚贤,习氏家风历久弥坚(10篇)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梁金安
浏览次数:
2018-09-26 15:03:2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第一讲:耕读传家,崇德尚贤,习氏家风历久弥坚

    开篇语

    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著名红色传记作家梁金安,已经出版了《咆哮的黄河•习仲勋》共四卷1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

    父辈的旗帜,后人的传承。我们请梁老再次翻开鸿篇巨著,与您开讲最经典的历史瞬间。

    史料记载,习姓人远祖居贵州习水,后聚居于湖北襄樊,再迁移江西临江。

    明洪武年间,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迫于无奈,习氏始太祖习思敬,携家带口,逃荒至河南省南阳府邓州,在一个名为西堰子老营的地方,居住下来。

    “习仲勋是习思敬的后代,从陕西富平溯源至河南邓州,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定是身口相传的家风和品德,未被社会动荡所冲击,不随颠沛迁徙而消弭,非此,不足以耕读传家,非此,不足以大浪淘沙……”梁金安说。

    “崇德尚贤”在邓州

    在邓州十林镇习营村的习氏宗祠,端坐中堂的就是习仲勋宗祖习思敬。

习思敬

    经国学大师霍松林考证后撰写的《中华习氏颂》中,有这样的字句——“新淦思敬,明初徙邓,堰子河畔,建村习营,龙潭九曲,殷勤桑农,历事简约,家族昌盛。”

    根据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河南邓州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

    这里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且是承东启西的“桥梁”之地,历来被当做军事重镇。比如,因航运畅通,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将邓州作为“赤壁之战”的后方粮仓,得天独厚可见一斑。

    邓州处在南阳盆地中心地带,“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都出自南阳。北宋宰相寇准、名臣范仲淹都曾在此界为官。”梁金安娓娓道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范仲淹在邓州为官时,作于花洲书院。这句名言,千百年来都被仁志士传此地贤人辈出、气象不凡,习家人以“崇德尚贤”为家训。如今,祠堂中,仍悬贴“忠”“孝”“仁”“义”四个大字,以为后人戒。

    “隐居求志”习家营

    据史料讲述,当年,年轻的习思敬落户堰子川,与当地名门大儒赵子良之女赵淑贤(据传为赵匡胤后裔)完婚。

    开荒种地、拾柴捡鱼,搭起草棚子,安营扎寨。以耕读传家、仁德处事、行善乡里、苦苦劳作,习思敬做到了习文乡里第一,从武官至百户。

    虽然此地龙潭九曲、地灵人杰,农民靠天吃饭的基本法则,自古至今莫不如此。吃水、磨面、打碾、收种,习思敬都一一让邻。

    “尤其是到了夏收关口,可以说是虎口抢粮。家丁兴旺的百户长习思敬,自然是东营三四十户、西营五六十户的主心骨。他常常让家人帮助乡邻抢收麦谷,到了年关,也总是让他人先磨面碾米、先吃上年饭。”

    除了耕作,习思敬要求孩子们通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精粹。“耕种勤勉是经济基础,读经诵典才能知理明智、传家百代。”在这一点上,有习氏宗祠的壁画为证。

    还有一个小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百姓拥戴的习思敬,被邓州县令邀请出营做官,但他因官吏不和而婉拒从农,隐居求志。

    为收集《咆哮的黄河•习仲勋》的素材,梁金安多次到宗祠调研求证习氏宗祠里,一方匾额上书“隐居求志”四个大字,落款是“知南阳府事廖文锦”,下面的楹联中,两幅并排高悬。

    一幅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落款是“郡守顾嘉蘅”。

    据记载,诸葛亮的隐居地之争由来已久,其究竟隐居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古隆中,从明代开始一直争论不休,直至清咸丰年间,身为湖北人的南阳郡守顾嘉蘅写成这样一副对联,让争执有所停息。

    另一幅落款“胡耀邦”的对联,则是仿照此联写就——“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分多得少。

    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还专门引用了胡耀邦题的这副对联,号召全党学习他的“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公仆精神。

    “耕读传家”古圣风

    习家人祖训严明,在习思敬坐像后面,有“习氏家训四则”。

    其中,第一训即为“家长”:“尊长一家之仪,型正宜端,表则以风励合族,言可为法而不琐琐以无稽,行可为则而不踽踽以从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家之长要作风端正、言出必行,做事要有主

    见而不必随波逐流。“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的品性,是血脉里的传承。”梁金安说。

    习思敬传家有法,为后辈留下了“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遵守从荣”十六字辈属歌诀,传承至今。

    祠堂《前言》中,有这样一段介绍——

    “习姓,为中华姓氏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那时有一个少习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东南武关一带,因当地有少习山、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而得名。

    少习国在春秋时被秦取代,其王世子孙及国民逃散于各地。他们在新的居住地,以国为姓,顽强拼搏,繁衍生息……据不完全统计,至今(21世纪初)全国习氏总人口近9万人……

    虽称不上大宗巨族,然其源远流长,英雄辈出,俊才迭显,如:东汉襄阳侯习郁、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氏英豪,不仅习氏引以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水流九曲十八弯,湾湾不离堰子川;伏牛山,蜿蜒如龙汲清泉,堰子川里聚龙潭;东一潭,西一潭,好似苍龙一双眼。”这首民谣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

    梁金安无限感慨: “巍巍昆仑,龙脉之祖,向东隆起界分南北的秦岭,至八百里伏牛山敞开胸襟,于汉江南阳盆地汲水堰子川,实乃画龙点睛之天意,苍天有眼之天理……”

图片说明:梁金安(左一)、白羽(左二)、张光(右一)、刘力贞(右二)

    第二讲:习仲勋出生陕西富平,从小立志做清官、做好官

    在河南邓州渐渐兴旺的习家,到了习永盛这一代,却再遭不遇。他和妻子张氏不得不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开始了又一次全家大迁徙。

    一路艰辛,经陕西丹凤、商县,再翻过秦岭,到了富平县淡村才安顿下来,结束了逃难生涯。

    习永盛再得二子,次子习宗德与周世宗柴荣皇后的后裔柴菜花姑娘成婚。梁金安说:“这便是我们的主人公——习仲勋的父母高堂。”

陕西省富平县城老街

    贵子落习家,取名“习中勋”

    柴菜花属兔,按照算命先生的说法,习宗德应该在当年(1912年)八月十六日成婚。

    八月十六是庚戌日,天德、月德同会,又与柴姑娘之卯兔为卯戌六合。亥卯未三合成木、卯戌六合化火、形成“木”“火”通明之象。

    先生认为:“三和六合喜事多多,逢天月二德临宫,将来生木命儿子必大贵。”

    这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国纪年开始。

    第二年(1913年)十月十五日凌晨,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黎明前的黑暗,习宗德的长子降生人间。

习仲勋祖籍故居宅地

    按农历“八字”,这孩子生于癸丑年、壬戌月、己巳日、甲子时。年庚纳音“桑拓木”,日主“大林木”,正应了往日先生的说法。

    按习氏族谱“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的辈属,孩子应为“中”字辈。通文墨的习宗德按照《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给孩子取了个小名“相近”。

    若真是个贵命,习宗德希望“习相近、建功勋”,遂为他取大名“中勋”。习家人盼望后代建功业、光宗祖的传统希冀,就这样被寄托在了他的名字中。

    “至于为什么后来改名‘习仲勋’,下一讲再详述,此处暂且按下不表。”梁金安留了个悬念

    求知欲极强,总是“第一名”

    习家的家风沉稳,父亲只要一声咳嗽,嬉闹的孩子们就会安静下来。

    习中勋总被奶奶、三爷爷等长辈唤做“相近儿”,三爷爷总被他缠着演一出“武松打虎景阳冈”,直到爷孙俩各自尽兴为止。经典的英雄人物故事,不管说书还是唱曲,他总是一听到底。

    淳朴的百姓,稍有读诵,都会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为小娃娃开蒙。习家也不例外。虽然对好多字句内容似是而非,但天资聪颖的小相近儿,仍然背得有模有样。

    9岁那年,上了都村小学的少年习中勋,学习好像从来不费什么劲儿,背书时从来没挨过板子。他一有空就向老师请教,小时候那些懵懵懂懂的经典字句的深层含义。

    开明民主、为人正直的郭培生老师,对这个有良好家教、勤学好问的孩子青睐有加,只要中勋来问,他有问必答。

    学而不厌的学生,遇到诲人不倦的老师,成绩自然直线上升。除了第一次考试在全级段考了第二十七名,以后就一直是第一名。

    耳濡目染长辈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刨根问底努力追随名师大儒的智慧启蒙与悉心引领,习中勋渐渐成为有主见、爱思考、敢作敢当的“尖子生”。

    “基础教育影响一生。即便后来被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社会浪潮所激荡,他仍然能按照内心的价值判断,做出一个又一个人生抉择。”

    梁金安说,在都村小学的四年,习中勋和郭培生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习中勋担任中央西北局书记的时候,把郭老接了过去,利用工作间隙,跟老人一起吃饭、叙旧。1958年9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时,他到陕西工作期间,还特意回都村小学看望了自己的母校师生。

    耕读皆可为,只要“不做官”

    习宗德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宽厚正直,处事稳重大方,待人和睦诚恳。他曾在富平水烟行当过学徒,通情达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他把“绍祖宗一点血脉:曰勤曰俭,教子孙两条正道:亦读亦耕”的铭言落实在治家上。

    他常告诫孩子们:“长大了不要做官,也不要经商。当官容易官官相护、欺压百姓,经商往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官商勾结,多行不义,影响后代,气数不长。如果能读书做学问,就做教书先生或为人治病的良医,要不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这一点,十足地袭承了宗祖习思敬隐居求志的傲骨。

    但是,谁也逃不过历史的洪流。

    前面说过,习中勋出生的1913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刚度过了第二个国庆节;他上小学的1922年,中国共产党也才成立一年,《李宁主义》(即列宁主义)的石印小册子,也发到三原、富平、渭北等地;到初级学校毕业的1925年,习中勋又分别参加了悼念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和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先生的追悼会。

    男儿血性初显,做惯了群龙之首的小小“习司令”,开始思考未来。

    一次,熟知“不做官、不经商”家训的习中勋,困惑地问父亲:“那我该做什么呢?”

    “你可以当教师啊!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做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将来再教学生,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不是挺好嘛?”

    对此,习中勋并不十分同意:“当教师,我也同意,可当官,我并不反对。官也有好官嘛!像古代的周公、姜子牙、蒙恬、王翦,还有马援、班固、诸葛亮、魏征、包公、岳飞、文天祥,他们可都是好官呢。必要时,人还是要当官,有官才有权,有权才能办更大的事,帮助更多的人。”

    “你这话,也有些道理。可眼下我看这些官,大多是贪官、坏官,你不学他们的样子就是了。”父亲知道,儿子从小被小伙伴追随拥戴,他有当首领的天分。

    习中勋发誓:“以后,儿不当官则已,当就当清官、好官!”

    父亲点点头:“好,如此,我就放心了……”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延:永远怀念习仲勋伯伯(组图)
·下一篇:【情谊绵长】习仲勋与十世班禅(组图)
·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
·习仲勋与爷台山反击战
·一项战略性大事——习仲勋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仲勋在1978
·《习仲勋年谱(1913—2002)》出版发行
·李新市:习仲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段往事(组图)
·习仲勋同志二三事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观及其早期实践活动
·毛泽东三救、五赞习仲勋(组图)
·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殷祥云:半个月亮
竹枝强:唱响红歌照亮天地间(组图)
中红网-解难、赵刚:增进中美民间友谊 纪念
忽培元文学作品交流座谈会在延举行
【民法典宣传月】长汀古城:传承“红色”基
中红网红色头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20
吴国庆:红色档案进校园(组图)
特稿:红色档案进校园(组图)
中红网-田晓燕:延川县委领导到《毛岸英》剧
周宗胜:福建省连城县:重视“红色文化”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