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习仲勋纪念网>>深情缅怀>>正文
习仲勋同志两次下放洛阳(组图)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胡世厚、刘公直(资料由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浏览次数:
2011-10-18 16:01:5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授权中红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习仲勋由于所谓的“反党小说”《刘志丹》受到错误审查,下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任副厂长。习仲勋认为这次下放工厂是学习锻炼的大好机会,因而坚持半日工作、半日劳动。他在二金工车间电工班拜宋师傅为师,专心当学徒,顶班劳动。

    1975年5月至1978年2月,在北京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住在耐火材料厂职工宿舍,继续接受审查。

    习仲勋两次在洛阳长住,都处在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干部,不可能把自己被审查的事实真相告诉他周围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这样的特殊生活,使他陷入了一种苦闷境地。然而,洛阳的父老乡亲能够理解他,使他从中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

    人民的血汗,不能毁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小学的青少年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起来造反。

    一天,红卫兵们来到洛阳上海市场百货大楼,不顾商店职工的劝阻,把大批烟酒等商品抛到街上,砸毁烧掉。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但没有人敢出面制止。

    当时,正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下放的习仲勋在街上见到破四旧的现场。眼前的混乱局面十分震惊。他强忍着满腔怒火,劝阻红卫兵说:“同学们,这些商品是国家财产,是人民血汗,不能这样毁坏!”

    习仲勋以为,经他这么一说,红卫兵就会罢手,谁知,热衷于造反的红卫兵根本不听,并质问他:“你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

    又说:“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扫除四旧,谁敢反对?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四旧都扫了,难道洛阳的四旧就不能扫?”

    “这不是四旧。这是人民的财产。你们在哪里毁坏都是犯法的!”

    正当习仲勋振振有词讲道理的时候,他的秘书范民新闻讯赶来,硬把他拉走了。当时,习仲勋非常气愤,而最使他痛心的是竟回答不出自己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

    这顿晚饭,虽经范民新再三劝说,习仲勋仍然没有吃好。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他,面对国家财产如此遭受损失,心情怎能平静下来呢!于是他便去找洛阳矿山机器厂党委副书记赵祥庆。赵以无可奈何的表示作了回答。他又坐下来,给洛阳市委第一书记吕英写信。写了废,废了写,终于没有写成。他意识到吕英也管不了。

    夜深了,习仲勋仍然气愤难平。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屋内烟雾弥漫,令人窒息。他不相信,也不明白,一群青年娃娃这样胡闹,从首都闹到洛阳,闹到全国各地,为什么就没人出来制止!为什么就制止不了!这在全国会造成多大损失啊!

    联系群众  问寒问暖

    习仲勋是个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人。

    1965年12月,习仲勋下放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时,就和同班的工人师傅们混的很熟,差不多每个师傅家里他都去过,还和许多师傅互相成为家中常客。听说谁家有了困难,他都想尽办法给予帮助。电工赵师傅一家4口,在谷水街上赁房居住,生活不宽裕。习仲勋知道了,就带上礼物,登门看望,还拿出100元钱帮助克服困难。在当时,这100元可不是小数字,是赵师傅月工资的好几倍。厂里烈士子女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习仲勋十分关心,拿出自己的工资,亲自送上门。

    保卫科干部杜师傅家住北郊邙山井沟村。习仲勋提出要到杜师傅家去看看。这使杜师傅很为难。他想,从厂子向东到西关,下了公共汽车,土路步行,爬上北郊邙山,才能到家,近2O里地。这对于习仲勋这样的老干部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家里穷,破破烂烂,拿不出什么招待的东西来,推托了好几次,习仲勋最后还是带着礼物步行来到杜师傅家,问寒问暖,吃着刚煮熟的玉米棒子,亲切地和杜家老人及前来看望的乡亲们聊天。

    从1975年起,习仲勋在洛阳耐火材料厂下放的几年时间里,很少与领导干部接触。他明确告诉他们,“还是回避为好,以免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更多接触的是工农群众,和他们交朋友,谈天,感到很愉快。

    习仲勋串门比较多的是邻居丁师傅家。其原因,一是同住一个门洞;二是和丁师傅同是陕西老乡,风俗习惯,饮食口味,尤其是语言,这些都很容易沟通;三是丁师傅两口好客,家中还有两个聪明听话又很勤快的男孩丁敏和丁虹,讨人喜欢。习仲勋在洛阳,虽有夫人、女儿陪伴,但买粮、买煤、打蜂窝煤等出力气的活儿,总要有人帮忙。特别是那时买煤困难,头天晚上就得排队。所以,他家里不管有点什么事情,不用吭气,丁敏、丁虹和热心的邻居们就给办了。

    有一天晚上,习仲勋独自散步回来,上楼前,第一次来到丁师傅家里,聊天儿,自然是以老乡的话题为内容。末了,丁师傅爱人端来一碗家乡风味面条,习仲勋吃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吃,好吃!很长时间没有吃到家乡的面条了!”

    以后熟了,习仲勋常到丁家来串门,每次都聊到深夜。丁师傅一家最喜欢听的“新闻”是,介绍中央领导们的日常生活趣事以及习仲勋的革命生涯、战斗故事。而当习仲勋起身告辞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便递到了她的面前。看着丁师傅爱人一脸即热情又诚实的微笑,习仲勋便不好推辞了。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丁敏和丁虹实际上成了习仲勋的勤务员。当习仲勋起身告辞回家时,不用老人说,他俩就会主动扶习仲勋上楼。有时夜里,一听到习仲勋上楼的脚步声,他俩便会跑来给习老当“拐棍儿”。

    一天夜里,送习老上楼进屋后,孩子已经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这时,忽听习仲勋房里“咚”地响了一声,孩子连忙披上衣服,跑上楼询问。当得知是习老不慎碰翻了一只凳子时,才放心地回到屋里睡觉了。

    深入农村  体贴民情

    习仲勋在洛阳耐火材料厂下放的几年,生活一直很有规律。早晨起床后,去南山散步。回来路过菜市场,顺便买点青菜豆腐之类。上午,去工厂的澡堂里泡个热水澡,然后去工厂的阅览室里看报纸,或者看随处贴着的大字报。下午,还去郊区散步。晚上,则在他的住处听广播读书学习。他生活得很平静,比起在北京被监护的日子,要舒服多了。尽管这期间专案组人员也来过,但不愉快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然而,习仲勋享不了这样的“清福”。他经常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谈心交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便总想说一说。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便会勾起他的苦恼和烦闷。这一切,无不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时,习仲勋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窗口有两个:一个是南山的果园,一个是南山脚下的菜市场。南山,实际上是个土岭子。岭子上,从西向东,横着一条水渠。渠的两侧,是南村生产队的果园和菜地。习仲勋每天早晨都要来这里散步,和社员们聊天。他从这里了解到,这条水渠叫秦岭渠,是为保护几家工厂而修的排涝渠。平时没水,能浇的地很少。附近都是些坡坡岭岭的旱地,农业生产条件差,一个劳动日才一角多钱,社员生活很苦,终年辛劳,不得温饱。习仲勋常为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而忧心。

    往返南山果园的路上有个菜市场。不管买不买东西,习仲勋都爱在这里转游。看看货色,问问价格,了解市场行情。

    习仲勋爱吃茶鸡蛋和烤红薯。他常常买只茶鸡蛋或烤红薯,坐在摊亭的小马扎上,边吃边聊天,吃完了再走。

    这里的社员群众和工人师傅一样,不管年龄大小,和习仲勋都是好朋友,见面老远就互相打招呼。日子久了,人们星星点点地知道了他的一些来历,大家都很同情他,亲切的称他“习老”。在那特殊的环境下,“习老”似乎是最贴切的称呼了。因为,称职务,显然不行;称“老习”,显然也不行,只有称“习老”,才显得既热情又尊敬,符合习仲勋这样的高层领导的身份。

    有天早晨,习仲勋从南山散步回来,手里托着一只茶鸡蛋,慢悠悠地边走边想着什么。有人见了,便开玩笑说:“习老,怎么了?带回去研究研究?”

    还有人开玩笑说:“习老,这只茶鸡蛋怎么了?带回去暖小鸡吗?”

    要在平时,习仲勋肯定也会用句玩笑话来应酬,而今日,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前几日,一只茶鸡蛋1角,今日涨了2分,1角2。如今是春天,正是母鸡下蛋的时候,为什么会涨价呢?”习仲勋问卖茶鸡蛋的老太太。

    “习老,您不知道,”老太太回答说:“去年秋天大旱,收成不好。今年开春,社员生活困难。鸡子没食吃,下蛋少了。社员们说,用鸡蛋换油盐,还不如自己吃掉。卖鸡蛋的少了,收购价就高起来,弄得我们也没有办法。”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6年的苦难历程(组图)
·下一篇:红色收藏大师程宸珍藏习仲勋彩色画像(组图)
·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
·习仲勋与爷台山反击战
·一项战略性大事——习仲勋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仲勋在1978
·《习仲勋年谱(1913—2002)》出版发行
·李新市:习仲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段往事(组图)
·习仲勋同志二三事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观及其早期实践活动
·毛泽东三救、五赞习仲勋(组图)
·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新疆党史和文献干部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办
河北省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制定《邢台市党史
“三十八军子弟群”建群十周年庆典活动在保
赵朋洋:“三十八军子弟群”建群十周年庆典
特稿:“三十八军子弟群”建群十周年庆典活
中红网-殷祥云:半个月亮
竹枝强:唱响红歌照亮天地间(组图)
中红网-解难、赵刚:增进中美民间友谊 纪念
忽培元文学作品交流座谈会在延举行
【民法典宣传月】长汀古城:传承“红色”基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