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毛泽东自传》从发现、请人翻译、审阅校改到争取批准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孙寒冰一手策划和经办。1937年8月的一天,孙寒冰在英文《亚西亚》月刊上看到后来收在《西行漫记》中的斯诺访问延安的第一篇报导《毛泽东自传》,如获至宝,立刻把他的学生汪衡找来,请汪全文翻译。文章译出后,如何在《文摘》刊物上发表,是摆在孙寒冰和同仁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为在当时党禁未开,上海国民党设立的图书杂志审查委会员仍然对共产党和边区消息严加封锁。在这种形势下贸然刊发共产党领袖的自传会有极大的风险,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怎么办?孙寒冰拿了稿子亲自到南京去找前复旦大学的老师、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邵力子,请他核批。邵力子在国民党内属开明人士,是主张国共合作抗日的,与孙有过交往,彼此认识。孙寒冰呈上书稿请邵过目。邵力子一看,认为“这没什么!”就在译稿上亲笔批上“准予发表”四字,并署上他的名字。得到邵力子的批示后,《毛泽东自传》终于在《文摘》第二卷第二期的“人物种种”栏分期连载第一期。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为动员群众、加强团结抗日的信心,孙寒冰将《文摘》月刊改变为战时旬刊(1937年9月28日创刊),《毛泽东自传》在《文摘战时旬刊》继续连载,共分6期载完。为扩大宣传效应,1937年11月,由黎明书局向全国发行《毛泽东自传》单行本,在汇集成书时,增加了《毛泽东论中日战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小传》、《斯诺眼里的毛泽东》等三篇附录,还影印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题词以及有关毛泽东的照片、合影和八路军战士活动的照片。在正式出书前,孙寒冰还请时任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潘汉年题写了书名。当时国民党封锁解放区的消息,更不用说是介绍毛泽东的事迹了。《毛泽东自传》出版刊行,立即轰动全国,单行本一印再印,还有些出版商翻印了不少。《文摘》创刊人孙寒冰实现了自己常说 “文人上不得前线杀敌,办一个刊物来向日寇作战”的初衷。许多读者反映,读了这本书,消除了对共产党的很多疑惑和误解,了解了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许多事实真相: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朴实、真诚、谦和、平易近人,讲的话入情入理,可信、可亲、可敬;共产党是同情老百姓,为老百姓办事的。
《文摘战时旬刊》从1937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共出版140余期。上海沦陷后,《文摘战时旬刊》先后辗转武汉、广州等地出版发行,1939年初,又在重庆恢复出版,并成立了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1940年5月27日,日本侵略者轰炸重庆, 《文摘》编辑部遭炸,孙寒冰不幸遇难,年仅三十七岁。孙寒冰遇难后,许多学界名流等纷纷赋诗撰文,悼念这位爱国的、敢于说真话的进步知识分子。复旦大学还曾为其建立了“寒冰馆”,纪念这位37岁即逝的年轻教授。
《毛泽东自传》中文版的面世成为记录中国革命史的一部重要文献,而《文摘》杂志则从创办伊始,其传导的各类信息,成为抗战思想战线和阵地上的武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夏衍在其《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悼文中说:“《文摘》这本小小的杂志,抗战以来在报导国际真实,善导全国舆论这一点上尽了如何伟大的力量,我只能说一句用惯了的话,无法可以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