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30日,留守在井冈山根据地的红4军第31团一部,在第32团支援配合和广大群众支持下,采取虚实相济、攻防结合的战术手段,凭险据守黄洋界,对湘、赣国民党军4个团实施痛击、狠击、巧击。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红4军主力后续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坚定信心,全面准备。1928年8月中旬,第一次反“会剿”结束后,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考虑到敌人“会剿”军的主要部队仍停留在井冈山根据地内或周围地区,在近期发起新“会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扭转根据地斗争局势,决定由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第31团第3营前出桂东,接回第28团;由第31团一部和第32团1营、2营留守井冈山。
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第8军军长在探知赴桂东的红军未归、井冈山防守兵力薄弱的情报后,认为进犯的时机已经成熟,随即与赣军第3军军长合谋“会剿”。湘、赣国民党军出动7个团的兵力,其中4个团兵锋直指黄洋界。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是国民党军进犯井冈山的必经之路。
得悉敌军进犯的消息后,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人牢记毛泽东同志临行前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精神,在综合分析对比研判“敌兵多装备好、来势凶猛,我人少武器差、防守比较困难”等不利条件和“我占据地利优势、群众基础好、人民支援力度大”等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坚定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信心,提出“誓死坚守井冈山,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战斗口号,以统一部队意志,并决心以主力凭借黄洋界哨口天险阻敌、以部分兵力袭扰牵制敌人。
随后,各部队紧前展开迎敌准备。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第31团第1营连夜进入黄洋界哨口阵地,构筑起以竹钉阵、竹篱笆障碍和铁丝网、礌石滚木、壕沟、堑壕和掩体等互为支撑、相互衔接的5道防御工事。部队分头深入各村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军民合力展开插竹钉、抬石头、扛木头、挖壕沟等行动,组织赤卫队、暴动队和革命群众紧急赶制松树炮、土地雷等武器装备,并积极以游击方式袭扰和牵制敌人。与此同时,第32团迅速抢占其余4个哨口,做好痛击入侵之敌、保卫井冈山的战斗准备。
以逸待劳,近战歼敌。8月30日晨,国民党湘军2个团在浓雾掩护下抵近黄洋界哨口。受山势险峻、山路狭窄和障碍工事等影响,敌人在火力侦察后只能采取鱼贯式散兵线匍匐方式缓慢前进,待越过第一道竹钉,打开第二道竹篱笆墙路障缺口后,进犯之敌已疲惫不堪、筋疲力尽。朱云卿抓住敌缓慢越障、小心翼翼向上攀爬的有利时机,急令以逸待劳的第1营采取火力歼击、礌石滚木冲击等方式,对接近阵地之敌实施突然而猛烈的打击,待敌人反应过来,已来不及躲避,“从天而降”的木石迅即突入敌阵。一时间,进犯之敌进攻队形被冲乱,大量敌军被木石砸得头破血流、折腿断臂。见势不妙的敌军四处逃窜,慌忙中陷入竹钉阵,伤亡惨重,在一片哀号中连续败退。
随后,湘军又以密集队形组织2次冲击,第31团第1营在弹药缺少情况下,充分依靠黄洋界天险和工事,居高临下,以礌石滚木砸向冲击之敌,进犯之湘军在丢下大批尸体后败退。
击其要害,巧退敌军。战至16时许,敌军决定孤注一掷,先是集中全部火力轰击并压制第31团防御阵地工事,而后便以蚁群般的密集队形向黄洋界哨口阵地蜂拥扑来。面对敌强大的攻势,朱云卿迅即将担负总预备队的特务连调入阵地增强防御,同时调集了1门刚修好、且仅有3发炮弹的迫击炮。虽然第31团的炮兵战士精心测准射击距离、沉着发射,但前2发炮弹落入敌群中却成了哑弹,正在官兵万分焦急之际,仅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