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白求恩墓竣工了。门柱上方用弧形钢筋架起舒同书写的“白求恩之墓”5个大字。门柱两旁所镌挽联为:“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左侧石碑镌刻着中共中央悼词,右侧石碑镌刻着祭文。二门柱上是两副对联,正面为:“功勋永垂不朽,荣誉百世流芳”;背面为:“医伤员确是医国手,救人民恪存救世心”。块迎门的卧碑上刻着白求恩的传略,简洁的文字记述下他不平凡的一生。卧碑后面的假山上,巍然屹立着白求恩石像。在石像后的红五星图案上面,建筑着一座水泥墓,东面有中共中央的题词:“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值得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学习,值得中华民国全国人民尊敬。”南面有聂荣臻的题词:“大众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西边有舒同的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北边有吕正操的题词:“人类解放战线上最勇敢的战士”。墓座四周是铁链围成的栏杆,再往外是砖砌的八角形围墙。整个陵墓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特色,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1940年6月21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1万余人在此举行了白求恩墓落成典礼。聂荣臻为白求恩石像揭幕,全场高呼:“白求恩同志精神不死!”
第三次迁葬及以后陵墓历次改建情况
1952年11月6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民政厅通知将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一同由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53年3月15日,唐县民政科负责人组织人力准备起出白求恩的棺木,但是,怎样才能保证白求恩墓体不受损坏呢?大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白求恩陵墓西侧挖开坑道和砖砌的墓壁,用一根大绳把白求恩的棺木拉出来。同时起出的还有柯棣华、刘云彪、曾海庭的棺木。
15日傍晚时分,来了四辆胶轮马车,等天完全黑下来后,人们擎着20多盏马灯,开始装车。由于白求恩个子高,用的棺木也大,又是柏木的,特别沉,20多个人一齐动手才抬到车上,用大绳拢紧,又担心路上晃动,便在棺木两边用鹅卵石稳好。一同装上车的,还有当年为防止被日军破坏而被村民掩埋起来的白求恩汉白玉雕像。随后,柯棣华、刘云彪和曾海庭的棺木也被装上了车。
第二天拂晓,负责运输的同志把车套好,准备运往唐县火车站。当地老乡得到消息后,起早赶来,站在路两旁含泪送别这些闻名边区的英烈。由于棺木沉重,再加上运输队是沿着河套走,所以直到傍晚时分,才赶到唐县县城。
3月17日清晨,唐县县政府在城南路口举行了送别仪式,几百名干部、群众肃立在道路两旁,向白求恩、柯棣华等四位烈士致哀。人们还按当地的风俗习惯,燃放了鞭炮,以告慰英灵路途平安。
中午时分,运输队到了唐县火车站。下午,白求恩、柯棣华等人的灵柩运送到石家庄火车站。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同志用马车将烈士的灵柩拉回。
白求恩的灵柩被安置在陵园喷水池西侧一大片圆形的空地上。空地中央建有灵台,上面竖立着一个十字架。灵台后面,靠南的是白求恩墓,坐西朝东,没有墓基,花岗岩的墓身,打破了前碑后墓的传统模式。墓后树汉白玉碑,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他的名字和简要生平。白求恩墓的北边是柯棣华墓。
1970年6月,加拿大第一个正式友好访华团来到石家庄。为突出白求恩的地位,经研究决定,将柯棣华墓与爱德华博士纪念碑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遥相对应。并将白求恩墓体迁至原墓基中央,同时将墓体与基座按比例适当扩大。在墓体底座的北侧,刻有白求恩生平简介,南侧刻有毛泽东所著《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文字:“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977年7月,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塑立了一尊白求恩全身雕像(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司徒杰)。塑像本体高3米,底座高1.73米,宽3.17米,底座正面铭刻着“诺尔曼·白求恩”6个大字。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白求恩墓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