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领导尊重设计师的意见
在设计过程中,放弃原有的框架、设想,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进行合理更改的情形,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平面设计。
周恩来总理曾对人民大会堂的形状提出过个人倾向性的意见,说要做成类似马蹄的“卵形”。所以在大多数应选方案的平面图中,人民大会堂都被设计成接近马蹄或鸡蛋的椭圆形。其中赵冬日、沈其的方案虽然有两种,人民大会堂被安排在不同的方位,但都是典型的“卵形”。
但在对“卵形”礼堂作具体分析时,我发现一个容纳万人的礼堂,如若采用椭圆形或圆形的话,最远的视距将拉长到八九十米,最后一排的人看主席台要作近百米的眺望。
为了容纳万人,礼堂必须做多层挑台,但卵形礼堂的挑台做不深,做深了会遮挡后排座位的人看到整个“台口”,不仅容量小、视距远、视听效果不好,而且势必增多层数,也不符合人民大会堂的性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为了将最远视距缩短,使礼堂有较佳的视听效果,经过反复画图和比较,我觉得只有把礼堂做成扇形最合适,最远视距可控制在60米之内,而且只需做两层深挑台。最后,扇形人民大会堂方案被肯定了下来,这也说明中央领导对建筑师们的意见是十分尊重的。
由我做的全套人民大会堂初步设计交到北京建筑设计院以后,当时的市建院党委书记李正冠曾打电话给赵冬日,提出要我拿初步设计图去设计院继续搞施工图设计。但赵冬日以“刘仁同志还有重要工作要他做”为由,没让我参与施工图的设计。后来,人民大会堂的施工图设计被指定由张浩、阮志大、姚丽生等主持,我则回到市规划管理局分区室。就这样,我没能成为施工图的设计成员。如今回溯起来,不免有几分遗憾。
那是一个“大跃进”的时代,气势恢弘的人民大会堂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屹立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建筑所依照的方案,出自我的手笔,我因此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兴奋。多数国人大概不会想到,这个被选中方案的设计者,是北平和平解放后才开始建筑设计实践尚未“而立”的年轻人。
那是一个不彰显个人,崇尚“大公无私”、“各尽所能”、不分彼此、精诚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被冠以“集体创作”之名。当国家对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颁予荣誉时,所设的都是“先进集体奖”。
我经历了“国庆工程”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规划设计的全部过程,亲身感受到了为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建筑,从中央到北京市的各级领导,多少专业技术人员为之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因此,对方案设计不署自己的名,内心一直很平静淡泊。因为通过这个重大项目的实践,我在认识上和能力上都获益匪浅,而且对尔后经历的各方面工作产生的良性影响十分深远,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