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33个专题427条语录组成、包括前言在内近1万字的《毛主席语录》就定稿出版了。此时,总政治部决定,将《毛主席语录》先在军队内部发行,干部人手一册,战士每班一本。为了便于携带,到1965年8月1日,由52开本改为64开本,选用红塑料作为封皮。这就是后来流行于世的小开本《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语录》在部队很受欢迎。但是每班一本很不够,大家都抢着看。这时,林彪又发话了:“要多印一些,一定发给每人一本,要像武器一样,发给每个战士”。从此,中国军队的每一个战士,像拥有一枝钢枪一样,也都拥有一本《毛主席语录》。
三
《毛主席语录》在军队内部发行后,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各地都处在毛主席号召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热潮中。既然解放军战士人手一册,可以走到哪带到哪,地方何不仿效呢?于是,一方面,经中央同意,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班子赶编《毛主席语录》(后因种种原因未果)。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纷纷打电话、发电报、寄信函,联系从部队购买,有的还请求代印。大家都以拥有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枚毛主席像章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中央领导同志看语录也极有兴趣,派人到部队索要。最早是朱德,这位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相识、共事40来年的老资格的军事家,对毛主席也是十分忠诚的。在《毛主席语录》出版的第五天,他就派人到军报来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也派人来拿。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曾三次索要,唯恐收不到,还要求把书直接送到他的手上。彭真、刘伯承、贺龙、邓子恢等也都自己或委托秘书先后要过。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市周边的一些省、市也派人登门索取。解放军报社一时简直应接不暇。
全国人民要求拥有《毛主席语录》的呼声日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总参谋长罗瑞卿便批准给地方代印。从1964年5月1日到1965年8月1日,共代印了1200余万册。公安部一次就要求代印50万册。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后来,人民出版社给毛主席著作编委会写书面报告,请示是否可以公开出版发行这本《毛主席语录》,很快就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再后来,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出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动二三百家印刷厂赶印《毛主席语录》。特别是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夕,《毛主席语录》的出版发行形成了高潮,绝大多数省市几乎达到人手一册。
四
《毛主席语录》在祖国大陆发行,已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没想到,后来还在港澳和台湾地区出现,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首先是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渴望看到并得到这本炙手可热的书。不少港商在广州进出口交易会上买回一批,但回去供不应求,又直接派人到广州新华书店联系。
后来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马列主义的政党、友好国家向我驻外机构提出了索要《毛主席语录》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10月中宣部批准出口,到1967年5月,仅8个月时间,中国国际书店就向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英、法、西班牙、日、俄、德、意、越南等14种文字的《毛主席语录》共80多万册。
有些国家因等不及我国翻译的《毛主席语录》出版,就自己动手翻译出版。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比利时、印度、巴基斯坦、西班牙、老挝等国家,就自行翻译出版了《毛主席语录》。
然而,最时兴的往往不是最持久的。任何一件事有开始必有结束。随着1971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毛主席语录》热悄然停止,“红宝书”最后在人们的生活中也逐渐消失。那样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一个理性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