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孟景云等再次南下,在什邡烟厂经过严格政审,并征得本人同意,选中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范国荣等几位厂里技术高超的骨干。1972年3月,这几位四川师傅举家迁至首都北京。
基于特制烟生产场地既要方便,又要安全,生产小组放弃了在人员众多的北京烟厂“落户”的打算,而选择了僻静的南长街80号。举世闻名的南长街81号中南海对面的这座内外套双层四合院,原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地方。关于生产小组的管理,1971年11月,北京市委召集北京市房管局、公安局、计委以及烟厂的有关领导开会,宣布由中央警卫团的危德纯负责小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市公安局的柏宝英负责小组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还有从北京烟厂选来的两位辅导工,一名1939年入党的炊事员及两名锅炉工。会议向小组提出了“三保”要求,即保安全、保质量、保数量。
黄炳福等人一到南长街80号,内外院已装修一新,并已决定将原为生活区的内院改作生产区用。由于南北气候、水质存在着差异,生产前要先做实验。黄炳福在烟厂期间一直从事高级雪茄配方工作,他们根据毛泽东的吸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在13号雪茄烟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千种中草药筛选和极为特殊的工艺处理,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专供毛泽东个人吸用的特供2号雪茄烟。当时,毛泽东常在颐年堂点上一支特制的雪茄烟接见外宾和组织会议,所以,特供2号雪茄烟取名为“颐年世纪”。
给这样一个新产生的小单位定什么名称,当时颇费了一番思索。基于不搞对外牌号、便于内部称呼联络等因素,生产小组对外叫“360信箱”(小组的通讯地址),对内则称“132”。直观地说,这个名字只是两种烟的型号,即13号和2号。
在这个专门制烟的屋子里,共有13个职工。除了从什邡卷烟厂调来的3个人,还有经过精心挑选的1个保安、1个厨师、1个开车的司机、2个锅炉工、1个支部书记,外带4个学徒。该小组在近6年的生产中只卷过13号和2号这两种型号的雪茄烟。2号烟特供毛泽东,13号烟供给李先念等其他领导人。因此,更确切地讲,“132”应被写作“13·2”。
“13·2”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仍由四川供,辅助材料在当地购买,特供烟月产15至20条。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作息和学习制度也过硬,早上6点20分起床,冬天扫雪,夏天擦灰,晚上9点半睡觉。8小时工作制,上、下午各做一次工间操。每天用90分钟学毛著、学《反杜林论》。每周一次党员会,一次民主生活会,用“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
“文革”给“132”小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遵守党的纪律,保守秘密,对自己做的事情始终保持沉默,他们的婚嫁对象也要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他们的子女从未进过南长街80号的这扇大门,他们不能接打一个电话。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默默奉献。
毛泽东于1976年9月逝世后,特供烟的生产并没有停止。为了外事的需要,北京卷烟厂一直承担着这一特殊任务。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与中南海警卫局商谈商标注册事宜,随着注册的成功,北京卷烟厂将当时为毛泽东主席提供的卷烟起名为“中南海”,特供烟也“旧貌换新颜”。商标在图案设计上保持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以大红底色并辅以金色,表现了中华民族喜庆、吉利的特点。特别是以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中南海”3字作为商标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采用考究的红色铜版纸印制的中南海烟标,使人联想起那段火红的历史。十三大、十四大、亚运会、国庆45周年庆典以及招待外宾等场合,特制红“中南海”都是专用烟。
特别的“132”雪茄烟
“132”雪茄烟有两处特别:其一是烟叶的特别,其二是手工卷制技术的特别与精湛。在天府之国新都县的独桥河两岸共有200亩油沙地,传说这块地生产的烟叶在古时候是给朝廷的贡品。其种植所需肥料都是些猪粪、麻酱、香油等极其有营养的东西。为能尽量多地吸收营养,烟叶不能长得太快,因此土地不得多浇水。这里生产的烟叶有柳烟和毛烟两种,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在燃尽后均不落灰,烟灰呈白色,抽吸时喉咙处可感到丝丝凉意。烟支长时间搁置不会熄灭,只要再抽一口便会继续燃烧。因为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产方式,独桥河两岸的柳烟和毛烟十分珍稀,每年产量最多不过20担(1000千克)。“132”所用的正是这种烟叶。
在对其卷烟技术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也许便不再会奇怪当初两位北京老师傅去什邡“取经”时的失败,因为它的各道工序都是如此考究。
首先是烟叶的挑选。独桥河的烟叶从地里摘下时还不能马上采用,必须存放3年方被送至北京。在一捆25公斤的柳烟叶或毛烟叶中经过精挑细选,最后被用的只有5公斤左右。其次是烟丝和外用烟皮的制作。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不得不说,除了烟叶的优良外,这种香精的配方是其味道香醇的第二个奥秘所在。
第三是卷制工作也十分讲究,单是这个步骤就让人望而却步。这也恰是当初两位北京“学生”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132”特制雪茄烟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木箱子、切刀、筛子等。通常一天最多生产七八包雪茄烟,价格为9元1条,这些钱从几位领导每月的工资中扣取。生产的全过程,都在中央办公厅和北京市委委派人员危德纯、柏宝英等同志的管理监督下进行。
为保证烟支质量,小组成员对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费一番琢磨。如在成立初时,有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主席手中的雪茄烟总是抽了三分之一便放下不抽了,而以前从什邡来的雪茄烟主席最多只剩五分之一。为此,小组成员和北京卷烟厂的领导、业务人员当晚即召开讨论会,将主席放下的烟头捻碎仔细观察。危德纯拿起一个烟头重新点燃,吸了几口后,他突然意识到烟支的温度很高,夹烟的两指明显感觉灼热。经过几天的研究,烟支“发烧”的答案终于找到了。原来,在什邡烟厂卷烟时烟叶中水分含量为13%,当烟支被送至中央,正好11%的含水量。现在北京的生产小组在处理烟叶时仍采用13%的水分比例,但省却了路途上所费的时间,因此含水量偏高。次日,生产小组将烟叶中的水分直接处理至11%,果然发现主席几乎把手中的雪茄烟全部抽完了。小组人员经常研究烟的制作方法。考虑到主席高龄,生产小组在把烟叶搓成碎片前,将上面的叶茎全部抽掉。这样,雪茄烟在抽吸的时候变得更加柔和松软。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之际,“132”正式宣布解散。 (摘自《文史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