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的第一场现代局部战争,在狭窄的朝鲜半岛上,美国倾泻330万吨弹药,相当于二战总耗量的一半、后来海湾战争的30倍。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提及美军仗着物资优势,在“硬摧毁”的同时施展“软拉拢”。
在朝鲜战场中,美军展开的“心理作战”,规模之大和手段之多,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遇的。
从二战起,美军的各集团军都设有“心理作战”处、科、组,并配备专门的宣传部队。朝鲜战争一打响,美军“第一无线电广播和传单散发大队”便进入战区,执行心理作战任务。美国仗着自己拥有最发达的经济基础,实施收买利诱,以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运去物资7500万吨,多数用于生活消费,而兵力数倍于美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消耗国内运去的物资,不过560万吨。
靠着这种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物资技术差距,美军对志愿军进行无孔不入的“心战”攻势和诱惑。
入朝之初,志愿军各部沿用国内战争中的政治保卫方法,对敌方宣传和诱惑,单纯采取查禁防堵,要求不听、不看、不议论、不拿其投来的物品,违者给予纪律处分。
然而,当时美军有绝对制空权,具备远程投放手段。以空投传单、物品和广播煽惑等方式无法防堵,志愿军政治部门索性将敌人宣传的内容公开,发动干部战士提问题,展开辩论,由政工人员解释,寻找弱点,组织批驳。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对志愿军进行宣传,存在一个根本弱点,就是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材料和惯用口吻。如美机大量投撒一种精印的贺年片,绘有一个穿旗袍的漂亮女人,怀抱衣着华丽的小孩,旁边写着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希望动摇中国指战员的军心。
出身贫苦农家指战员们,对这种脱离自身生活的画片心生反感,纷纷骂道:“不知是哪个地主婆子。”
当时,美方宣传中国的土地改革是“人民挨饿”,志愿军绝大多数官兵却认为得到了世代盼望的土地。
再如,敌方宣传镇压革命运动是“屠杀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亲身体会到,被镇压的都是欺压人民的恶霸。
政工人员抓住这些谬论,大力批驳,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美军的宣传完全是颠倒黑白,越听越有逆反心理,心理上增加恶感。
经过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越战越强,士气越来越高,对敌心理攻势的防范能力越来越强,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线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
时任第19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回忆说,在长征时,部队多数时候还能吃上热饭,入朝的头几个月,因敌空袭,不能生火,连一顿热餐都没有。
因为连续几个月雪水拌炒面,在此后多年,许多老战士见到油茶面便会感到恶心。当时,部队里的一句笑话:“把装炒面的干粮袋挂在树上,连飞机都不打。”
转入阵地战后,国内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志愿军后勤部门也采取许多有效方式,杜绝了部队缺粮断炊问题。
毛泽东当时特别叮嘱,必须保证前线每个战士一天吃一个鸡蛋。后勤部门在运输时,因为颠簸,生鸡蛋往往会打碎,国内改以提供特制的蛋粉,并运来大批罐头、海产和干菜。
当时,国内部队大多供应高粱米、小米,志愿军供应定额是米、面这样的细粮,占70%。部队普遍在战地种植蔬菜,加上散烟遮光灶的推广,使敌机难以发现做饭的火光,前线部队基本能保证有热饭菜和开水。
到了1953年春,除前沿少数执勤人员,指战员们的早餐还有油条豆浆。
志愿军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士气和对抗敌人心理攻势的能力。多是吃糠咽菜长大的中国战士们,每餐能端起香喷喷的大米饭,并有罐头肉和蛋粉炒的菜。那些美国巧克力、玻璃袋装奶糖和野战饭盒,也就失去了诱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