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释放。刚出来时,组织上把他安排到北京万寿路的部长楼里居住。但他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不满意:门口有人站岗。于是王力提出要迁居。1984年,组织上把他安排到一个清静的居民小区里,共给他两套房子,很宽敞。王力和老伴,还有一个保姆一起生活。每月组织上还发给他足够的生活费用。平时,王力喜欢读书,还动笔写一点小文章。
从1982年以来,王力一直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在北京的一些书店里,常常能看见他的身影。一些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学者去访问他,他总是比较客观地介绍那时的情况。他的口才仍然很好,头脑也清楚,记忆力很强,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年)》中,引用了不少王力口述的史料。
1996年5月,王力感到身体不适,经医生检查,发现患有胰腺癌,并且已经扩散。虽然经医生多方治疗,还是没有留住他的生命,1996年10月21日,王力在北京肿瘤医院病逝,享年75岁。
红卫兵口中的“中央首长”——关锋
关锋原名周玉峰,又名秀山,1919年7月生于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的庆云县。1933年,刚刚14岁的关锋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年仅19岁的关锋,担任了中共山东乐陵县委书记。由于做党的地下工作的需要,他在20岁那年,改名为关锋。自那以后,“关锋”一名,使用至今。
1944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得到发展壮大,在后方建设中,急需一批文化水平高,有能力的干部去做各方面的工作。当年,关锋被调任中共山东分局渤海区教育科长,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在我党的山东根据地做教育工作。
1955年,中共中央党校在山东省成立了中央党校第四中级党校,关锋担任了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副校长。那个时候,关锋能担任中共中央党校第四分校的副校长,地位和职务都是很重要的。更为难得的是,中共中央党校第四中级党校副校长的位置,给关锋进一步崭露头角,提供了一个平台。那时的关锋,以笔杆子见长,经常写作和发表文章。他的文笔活泼,不但符合中央的方针,而且写得有深度。这些文章,引起了北京一些理论家、“笔杆子”的注意。1956年,关锋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
那时的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是中央设立的一个高级研究、咨询、参谋机构,是中央众多“笔杆子”的聚集地。如陈伯达、艾思奇、胡绳、田家英等人,都在那里任职。关锋能被借调到这样重要的机构里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事情了。这说明,中央看上了关锋,也预示着关锋今后仕途的“光明”。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关锋成了“左派新秀”。关锋很快就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和重用。1958年6月1日,中央创办《红旗》杂志。关锋被调到《红旗》杂志,编辑专供毛泽东参阅的《思想理论动态》,后来又调到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他逐渐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酝酿发动“文革”时,关锋被作为《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的起草人之一留在了毛泽东身边工作。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决定在中央成立一个专门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机构——中央文革小组。关锋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他已经成为“中央首长”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都这样称呼他,他的讲话,也被称为“中央首长指示”了。
但关锋在“文化大革命”中,干的比较大的事情,还是较早提出“揪军内一小撮”的口号并主持起草有“揪军内一小撮”内容的“八一社论”。但恰恰是这件事,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早在1967年1月10日,受林彪之命主持《解放军报》的关锋,在拟定《解放军报》的《宣传要点》时,就提出了“揪军内一小撮”的口号。经查,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揪军内一小撮”口号比较早的文件。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