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研磨石英玻璃大板的任务。这项任务是由北京玻璃总厂张普亭同志、王立恒师傅和六零八厂的师傅们、一机床厂的师傅们共同完成的。他们精心、细致地完成了石英玻璃大板的粗磨、细磨、精磨、抛光一道道工序,不但没出一点事故,而且尺寸、角度磨得丝毫不差,给北京玻璃研究所后来的总装创造了条件。
1977年7月份完成了石英玻璃大板的研制后,我被调到北京玻璃研究所,继续搞镀膜和组装任务。
镀膜
在我们研制石英玻璃水晶棺的同时,六零三厂也在研制K9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这是肖秧同志提出“两手准备”的建议,一旦石英玻璃遇到问题,可先用它作代用品。六零三厂生产光学玻璃是有经验的,做光学玻璃水晶棺把握性大。
我到玻璃研究所后K9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二号棺)已经组装完,这个棺是根据送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审查的一号样棺(光学玻璃水晶棺)改进后生产出的(后来这二号棺在有色金属研究院做了全套设备进纪念堂前整体运转调试的实验)。当时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两点意见:一是棺的侧板再倾斜一点,不要太陡。二是要解决反倒影的问题,避免出现好几个毛主席的映像。经过光学专家王大珩、龚祖同的指点,根据大理石基座高度、主席遗体位置、瞻仰人的距离,水晶棺侧板斜度选定为60°。为解决反影的问题,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提出用化学镀膜,也有人大胆提出真空镀膜,最后决定用真空镀膜。
当时国内外没有这么大的真空镀膜机,二一八厂仅有的一台进口的镀膜机,直径也太小。肖秧同志带着董奎清到化工设备厂说明来意,厂长带着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到二一八厂去看那台进口的镀膜机,后来测绘下机组的图纸放大,就有了大型镀膜机的蓝本。其后,以北京化工设备厂为主,经过北京仪器厂、上海齿轮厂等多方面大力协作,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直径四米的大型真空镀膜机,其质量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奇的。北京玻璃研究所真空镀膜室在郑舒颖主任、金德明师傅带领下齐心协力,在北京计算中心的协助下,对膜系的选择计算了几十万个数据,一次镀膜成功。其镀膜效果非常理想,镀膜前反射率8%,镀膜后反射率为1%,也可以这么说,没镀增透膜前水晶棺的光透过率仅为92%,镀增透膜后光透过率增加为99%。由于采用了四层的膜系,倒影的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最后,光学专家王大珩推荐还要涂一层防潮膜,我们最终选用由武汉大学化学系生产的一种野战军涂镜头用的憎水膜。镀完增透膜后王大珩同志手把手地教给我怎样涂憎水膜。这样整套水晶棺的五块石英玻璃大板(两块侧板、两块端板、一块顶板)的镀膜工作就算完成了,解决了侧板的反影问题。下一道工序就是组装。
组装
在组装石英玻璃水晶棺之前,北京玻璃研究所已经组装了两台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一号样棺和二号棺),所以组装石英玻璃水晶棺比较顺利,它也因此被称作三号棺。
石英玻璃水晶棺组装在钛合金的底座上,因为金属热膨胀系数远大于石英玻璃的膨胀系数,故此采用了四川富顺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硅胶作为连接过渡,其质地比较软,弹性也大。
五块石英玻璃大板之间粘接用科学院化学所研究的特制胶,它的光折射率与石英玻璃的折射率是一样的,粘出的水晶棺外观与透光效果良好。五块石英大板八条缝隙要灌胶,一号样棺先试验用针头注射器灌胶,这种方法容易产生气泡。后来我们把二号棺玻璃板的缝隙调到0.2毫米,然后用特制的胶带把缝隙封起,用抽空的方法往缝隙里吸胶,这样效果就好多了。三号棺就采用了上述方法。
在我们总装中,工装卡具非常灵活,这都是于文山、岑大巩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组装的这石英玻璃水晶棺能那么顺利漂亮地做出来,要归功于科学的工装平台和卡具设计,还要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