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的红星村社区有一座革命纪念馆,纪念馆中保存着38位老将军的照片。据红星村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从1956年至今,这些老将军都曾居住在红星村,都担任过兵团级以上的职务,在战争年代他们都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因此,红星村又被称为“将军村”。
在38位老将军中,共有23位参加过长征。长征中,他们所在的部队不同,职务不同,任务也不同,有的是毛主席身边的通信员,有的是强渡大渡河时的英雄,有的是腊子口战役的突击手,但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当红军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
在这些人当中,赵国泰将军参加红军的方式最为特殊,赵国泰将军的儿子赵延平告诉记者,父亲积极参加红军充分显示出他最为朴素的愿望,就是对红军和革命的无限向往。
赵延平说:“1930年4月,红军来到湖北崇阳,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许多进步青年纷纷投军。这时的父亲刚刚14岁,他耳闻目睹红军的所作所为,觉得红军专为穷人办事,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因此也想参加红军。”
赵国泰第一次到招兵的地方报名,招兵的同志见他年纪太小,个子又不高,就对他说:“小朋友,你想当红军我们欢迎,可你年纪太小了,等长大点再来吧。”赵国泰回到家,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埋怨自己为什么个子不长高点,长壮点,要是比现在高些、胖些,不就可以参加红军了吗?
第二天,赵国泰再一次来到招兵处。招兵的同志见他比昨天高了,也壮实多了,很是吃惊,就问他:“一个晚上的时间你怎么就长得比昨天高得多?”赵国泰说:“我本来就有这么高嘛。”招兵的同志又问:“那又怎么变壮的呢?”赵国泰说:“我本来就有这么壮。”
招兵的同志仔细瞧了瞧他,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赵国泰的肩膀说:“你这小鬼,还挺有心计嘛。”原来赵国泰把昨天穿的平底鞋换成了高底鞋,并在鞋子里面垫上了一沓厚厚的纸,比昨天至少高出4厘米,他还在身上绑了一块又一块的棉絮,看起来比昨天壮实得多。听到招兵的同志这么说,赵国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怎么样,这下我够格了吧。”招兵的同志被他的诚心感动,但还是拿不定主意,只好去请示首长。
首长听了汇报,找到赵国泰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为什么想当红军?”赵国泰毫不含糊地回答:“红军好。”首长又问:“当红军要打仗,条件很艰苦,你不怕吃苦吗?”赵国泰说:“什么苦我都尝过,再苦我也不怕。”首长见他意志坚定,想招收他,可担心他年纪太小,力气不大,问赵国泰:“打仗要扛枪,要挑担子,你行吗?”
赵国泰二话没说,从厨房里挑起水桶到井里打了满满两桶水,挑到首长面前,轻轻松松地放下。首长觉得这孩子能吃苦耐劳,而且聪明乖巧,是个难得的小红军战士,于是就答应了赵国泰参加红军的请求。
赵延平说,红星村住着的这些老红军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意念,信仰支撑着他们走完长征路,他们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曾思玉:一路上为大部队搭桥铺路
在红星村革命纪念馆,记者首先看到的是曾思玉和王良太二位将军的照片。
1934年10月,曾思玉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因对地形较熟,被任命为开路先锋。12月30日,红一军团第二师最先到达乌江岸边,抢占了南岸的渡口。
此时,敌军已经逼近,红军必须尽快渡江。师部紧急动员部队扎竹排搭浮桥。因为曾思玉有扎竹排的经验,他指挥一个连的战士全力砍伐竹子,另外一个连的战士捆扎竹排。
此时,在乌江北岸的守敌,不断地用机枪、步枪向南岸扎竹排的红军战士扫射。曾思玉全然不顾头上呼啸的子弹,在两个连队之间穿梭,指挥战士扎竹排,很快,60多只竹排扎好了,并在乌江上架起了浮桥,不仅保证了全师官兵强渡乌江成功,而且让后续部队都安全渡过了乌江。1935年1月3日,毛主席称赞道:“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以筏架桥,世界上都没有过。”
如果说强渡乌江是长征途中的一个小考验,那么长征后期的腊子口战役就是一道难关。曾思玉和王良太都参加了这场战役。
1935年9月12日,红军到达腊子口,敌军沿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布设了数道防线。
当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国民党胡宗南部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追来的川军,如果不能快速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毛主席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9月16日黄昏,王良太受命担任攻克腊子口的尖刀排排长,毛主席看望了尖刀排,要求他们一定要突破腊子口。
王良太先率领尖刀排隐蔽匍匐接近敌阵地前的小木桥,随着两颗绿色信号弹升空,王良太率尖刀排在重机枪的掩护下冲向木桥,但红军没有重火器,敌人凭险要地形和碉堡顽抗,尖刀排连续冲击4次都没能成功,28人的尖刀排牺牲了26人,只剩下了王良太和一班长孙开岐,王良太坚持不下火线,用手把打进自己腿里的弹片抠出来继续战斗。战斗到最后,王良太身负重伤,仍顽强地掩护并配合后续部队一举攻克了腊子口。
对于腊子口战役,曾思玉晚年的回忆十分清晰:“在腊子口,毛主席这么说,‘腊子口非久留之地,路,只有这一条,只能前进!要发扬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坚决顽强地突破腊子口,歼灭守敌,乘胜前进,保障后续部队迅速通过腊子口就是胜利。’”
在腊子口战役中,腊子河上的木桥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军扼守在这里。曾思玉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腊子河的下游拐弯处用骡马运送突击队过河。但是,由于河水湍急,经过几次试涉,均未成功。
紧接着,曾思玉接到了第二个任务,带领工兵连砍树架独木桥。很快他们就架起了一座独木桥,突击队过河后攀上悬崖,迂回到敌人后侧居高临下发起偷袭,配合正面尖刀排的强攻。经过激烈的血战,红军终于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守敌的阵地。
曾思玉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阵地上到处都是他们的伤员和死尸,以及丢弃的枪支弹药。地面上、悬崖上血迹斑斑,山坡也被战火熏得乌黑,到处都是手榴弹的木把,记录着战斗的异常激烈和极端残酷。正如毛主席在战斗结束时所说,我们的红军指战员不愧是英雄钢铁汉。在红军面前,没有突不破的天险,没有战不胜的困难,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哈达铺缴获报纸,为毛主席判断“陕北有红军”提供可靠依据
在长征路上,曾思玉每到一地首先要保证师部的通信畅通,还要调查行军路线,侦察地形和敌情。他有三套服装:一套红军服,一套国民党军装,一套老百姓衣服,根据任务随时换装。
1935年9月,曾思玉奉命随侦察连先期进入哈达铺侦察敌情,为红军大部队开路。
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中校,曾思玉等几人化装成少校,带着红军侦察连,摆出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架式,来到哈达铺。正巧,国民党鲁大昌部的一个少校带领的骡马运输队也刚刚来到哈达铺。
梁兴初、曾思玉等侦察员刚来到哈达铺镇公所,这名少校和镇长就急忙跑到门口,立正敬礼后恭敬地说:“长官,你们辛苦了。兄弟我没有出来远迎,还请原谅。”
梁兴初说:“不用客气,你不知道我们来嘛。我们在这人地生疏,还望你多多提供方便啊。”
少校忙道:“好说,好说,兄弟一定尽力。”
梁兴初问:“你们的运输队从哪来?到哪去?部队都驻哪了,安全吗?”
少校回答:“我们是从兰州来的,带运输队回队伍去。”“你们都带了些什么东西?”梁兴初问。对方回答是服装、弹药以及白面等。梁兴初让少校带他们去看看,少校就带着梁兴初、曾思玉等人来到了骡马队。看着满院的物资和骡马,大家都非常高兴,梁兴初突然一脸严肃地对那少校说:“少校,运输队的东西全部交给我们接收,不打收条。”少校听后一脸茫然。
梁兴初接着讲:“不明白?那我就告诉你,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不过你不用害怕,你可能也知道,我们有优待俘虏的政策,只要放下武器,一律给予优待。”国民党少校顿时脸色苍白。
就这样,少校和他的运输队都乖乖地当了俘虏。清理战利品时,有捆报纸引起了曾思玉的注意。他知道毛主席非常爱看报纸,作为通信主任,他知道报纸对于当时被严密封锁的红军的重要性,所以他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上交到师部,师部也没耽搁,很快就把报纸送到了毛主席手中。
红军大部队到达哈达铺之后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大会。会上,毛主席笑容满面地说:“同志们,我们胜利了,粉碎了蒋介石重兵的前堵、后追和侧击。我还要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我们二师的侦察连在哈达铺俘获了敌人的一支运输队,缴获了一些新近出版的报纸,上面登载了陕北‘赤区’的消息,那里有一支红军,我们再走几天就到陕北了,就要和陕北苏区红军会师了。”
曾思玉缴获的报纸为毛主席判断“陕北有红军”提供了可靠依据。
叶荫庭:用自己改造的“高射机枪”击落敌机
这些老将军,在长征时期曾遍布红军的各个队伍,他们都曾立下赫赫战功。
在这些老将军中,红一方面军的叶荫庭曾创下了用机枪击落敌机的壮举。叶荫庭的女儿叶宏给记者讲了这个故事。
长征开始时,叶荫庭刚从红军大学高射机枪训练班结业,为了对付经常在空中耀武扬威的敌机,叶荫庭自己动手,将四挺汉阳造重机枪,装上硬杂木支架、瞄准镜和测远器等配件,改造成“高射机枪”。在湘江战役中,这四挺“高射机枪”就击伤了一架敌机。
1935年3月,红军来到遵义附近的茅台一带,突然前方传来防空警报号声。不一会儿,3架敌机飞过来开始轰炸,部队中出现了伤亡。战士们纷纷向担任机枪连连长的叶荫庭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