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最终确立,他的军事路线也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
为此,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六中全会以前虽然有些著作,如《论持久战》,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国际指示,六中全会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彭德怀则在会上发言时由衷地说:“领袖是长期斗争经验总结的,是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
毛泽东于1938年11月在《战争与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只要想一想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民族解放命运上的历史意义,就会知道的。”
抗日战争的实践,完全证明了毛泽东预见的正确。
周旋背景
史料中的晋察冀边区游击战
地道战显威力
杨成武
在粉碎日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
冀中全区到底有多少地道,难于作出确切的回答,但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其规模的雄伟——仅1944下半年以后就挖了近一万多里长。地道战的高度发展,使我军在敌碉林立、路沟如网的平原上,到处都有巩固的后方。小型工厂、医院、报社、印刷所、电台、仓库都有了稳妥的工作场所。这样,既利于小分队活动打击敌人,也利于较大的部队集结隐蔽突然歼敌;既利于防御,也利于进攻。敌攻我一村,各村即予以支援,展开“村落连环战”,陷敌于层层包围之中。还可以依托四通八达的野外地道封锁敌人的岗楼据点,实行“堵门伏击”。
饱尝地道战苦头的日寇,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和装备,焚毁我村庄,捣毁我地道。结果还是碰得头破血流。我十分区部队在霸县米家务的地道战中,抗击了日军一个大队和伪军一个团的进攻,从村外打到村内,从房顶打到院内,从院内打到地道,又忽然从地道跳出给敌突袭。使敌人攻无目标,战无对阵,一个个地被打倒,却摸不清子弹从哪里打来。天黑后,日军大队撤出村外,村里只留下伪军,企图第二天再寻计破坏地道,消灭我军。岂料我军乘夜把伪军团团围住,一阵猛攻,像秋风扫落叶似地把伪军歼灭大半。
(据《星火燎原》,作者在抗日战争后期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标题为编者所加,此处有删节)
民兵开展了地雷战
晋察冀边区武委会
民兵最主要的战术是地雷战。开始民兵武器极少,为了打击敌人,民兵只好发挥自己天才,研究创造各种自己能用的武器。
1940年春反“扫荡”中,冀中安国东赵、西寇两村民兵,偶尔把几个破手榴弹埋入地下,敌至,用线拉火,炸死两个敌人,民兵欢喜若狂。此后各地仿效,进一步利用废铁壶、瓷瓶子和罐头盒装上炮药,做成简单爆炸物。复经研究与训练,进而学制炸药,并动员铸农具的翻砂工人,学铸铁地雷,从此地雷制成,爆炸运动开展起来。现在各地民兵有自己的地雷厂,人人都有熟练的爆炸技术,只要敌人到来,路上、田边、广场、草坪、山上、河里或是村内、村外、房上、门口、炕上、灶内、马槽、鸡窝,甚至用具上、粮食里、柴草里、水井里以及地洞地道中,无处不是民兵安放地雷的地方。
以爆炸英雄李勇为例,1943年5月反“扫荡”中,敌一股700余经党城窜阜平,沿沙河归巢五台,经五丈湾(李勇家乡)。李勇巧布地雷阵与步枪配合,伺敌到达,以步枪乱敌队,敌踏响第一雷,敌向旁道隐蔽又踏响第二雷,因而敌不敢走大道,绕道前进又踏响第三、第四等雷,十分钟内连打带炸敌死伤36名。从此北岳区提出:“向爆炸英雄李勇学习”的口号,爆炸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
而且各地创造许多惊人的巧妙方法:阜平民兵贾××在路旁设一草人,上写:“小伙子真是壮,站在大道上,有人敢动我,坚决要抵抗”。敌见状大怒,拨动草人,被炸而死。
(据抗战资料选编,标题为编者所加,此处有删节)
周旋观点
为什么说作为战术的游击战在抗战中具有战略地位?
荣维木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问题。与抗日持久战密切相关,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
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东还具体地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建立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破袭战、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作战形式。虽然作战规模不大,却把敌人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游击战延绵不断地广泛展开,起到了消耗与消灭敌人并同时壮大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在持久战中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向敌人发起反攻并战胜敌人的目的。由此可见,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