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战后,爱泼斯坦在广州、重庆等地参加了外文报刊的采编工作,间隙他忘我撰写描述中国抗日战争的纪实报告《人民之战》。1939年,《人民之战》在伦敦出版,其中《反击》一章详尽介绍了台儿庄大战爆发的前因后果,对日军“三光”政策及血腥事实给予了抨击与揭露,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表示了极大称赞与歌颂。该书受到国内外好评,宋庆龄读了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斯诺称赞这本书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
44年后重访台儿庄
1982年秋,67岁的爱泼斯坦阔别44年后再次来到台儿庄。他写道:“台儿庄,这个在旧中国受战争创伤严重的地方,现在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台儿庄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爱泼斯坦漫步西城门外,当年敢死队夜袭日军的地方建起了繁华的商场。他看到了不屈的台儿庄人民,在废墟之上建起新的城市。在1938年运河浮桥不远处,现代化大桥飞跨南北,车辆穿梭于苏鲁之间。在北门外,当年堆积日本被弃坦克、死马的地方,爱泼斯坦看到了造纸厂、化肥厂、酒厂,听到了机器隆隆的运转声。
爱泼斯坦通过采访,与群众交谈,了解了台儿庄的现状。回到北京后,他撰写了6000字的《重访台儿庄》,发表在由他主编的《中国建设》上。爱泼斯坦希望那些在1938年和他同来台儿庄的同行们再来一次,罗伯特·卡帕会用无与伦比的手法拍下它们;范长江“会对台儿庄的变迁写出有深度的技艺高超的报道” 。
2001年9月,爱泼斯坦将1938年采访台儿庄大战的笔记本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采访本上有孙连仲将军、池峰城将军等前线将士的签名,作为历史的见证永久保存。
2004年,89岁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深情回忆了1938年采访台儿庄战役的情形。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