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辛亥革命后的林森(右一)
修建黄花岗烈士墓是林森精心策划、认真督建的壮举。1919年林森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参议院议长期间,鉴于"草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骸骨,尚是一堆荒土",虽经"方君声涛提倡捐筑石冢",虽"免风雨暴露之惨",然而还有"牛马践踏之虞",从而产生了为先烈树碑建陵的意愿。建筑费用以募捐的方式解决,"立意不向各衙署开口",林森认为他们"虽口言护法者,未必与吾党宗旨相合",因此他"专向海外同志募捐"建筑经费。
林森详细筹划了修建烈士陵墓、烈士题名碑亭及烈士纪功坊等事项后,于1919年2月3日正式向海外发出捐款倡议,还附寄了"图样、合同、筹捐办法说明书,回答通知书以及工程预算详细清单"以示负责;同时上书中山先生,汇报筹建规划办法。中山先生高度赞赏这一举措,亲自发出《致海外各埠同志嘱劝赞助子超(林森)先生建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函》,希望海外同志"对于林森君此举,自必乐为赞助,务望协力捐助。"
在募捐期间,林森亲自担负收款任务,每收一笔捐款必给回函;对未汇款者还发函劝捐:"望早日汇款,今已留石相待。"1920年4月13日,由于桂系军阀压迫,林森离粤赴沪以助孙中山"重整旗鼓",但对工程负责到底,"派监工两人照常在山上督率"。
在筹建黄花岗烈士纪功坊的同时,林森还于1919年4月29日主持盛况空前的黄花岗烈士公祭活动,并题联:"拼一死,救众生,遗恨在黄泉,碧草当香犹怒发;创共和,摧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与此相呼应,林森还编纂了一部《碧血黄花集》。该书分为11部分:(1)林森亲自作的《序》;(2)4张陵墓碑坊和公祭图片;(3)林森所拟公祭程序方式;(4)《祭文》;(5)章兆鸿的《游黄花岗记》;(6)悼念烈士的诗词137首;(7)《挽联》;(8)《唁电》;(9)《杂录》;(10)《来往函件》;(11)《补遗》。记载了当年公祭烈士的盛况,反映了各界人士对烈士的缅怀和敬仰,弘扬了先烈的浩然正气。此外,林森编辑了《黄花岗烈士事略》,逐一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还值得一提的是:脍炙人口的《林觉民诀别书》也是经过林森的刊行才得以流传的。1924年春,林森收到林觉民父亲林可山寄来的两封烈士家书(即《诀别书》),读后十分赞赏,决定"谨将原书摹印广布,俾烈士精神长现人间,期振励国人"。从此林觉民这感人至深、足以使之不朽的《诀别书》广泛传播。
林森是深知革命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早在辛亥革命之初,当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九江时,官方报纸均标称是"土匪"起事,林森则让人把武汉寄来刊登革命军起义的报纸公开张贴,让行人观看。时值江西清军援鄂,在九江候船的清军官兵看了武汉革命报纸,军心动摇,不愿登轮赴汉,只好撤回南昌,武昌革命党人的压力骤然减轻。
黄花岗烈士墓竣工后,林森特别重视通过纪念先烈的形式来唤起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感。在筹备民国8年阴历三月廿九的黄花岗大祭时,林森特地写信给当时广东省长,请省长谕知学校休假一天,"俾莘莘学子得以趋渴忠坟,同伸瞻仰,既可以资观感,增诸生爱国热诚,并可以表敬慕告慰烈士在天灵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