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苏区”人民拥护、支持红军,为红军提供了兵员和物资上的支援。红军在石门整训期间,参加红军的热潮各乡村起,据统计全县当时有3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军团领导把入伍的新兵编为石门独立团(新关、皂市一带的新兵),石慈独立团(磺厂、袁公渡、南岳、慈利国太桥一带的新兵)、官铺独立团(维新、渡水、杜家岗、磨岗隘一带的新兵),每团1000人以上。除此之外,“石门苏区”给予红军大量的物资帮助,红二、六军团在石门集中整训70多天,两万多人,仅粮食消耗,每人每天只按一斤计算,就要140多万斤,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数额惊人,筹集起来也很十分艰难,在任何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难题,但“石门苏区”人民解决了这一难题。据《贺龙给中央的电报(1936年2月)》中记载,红二、六军团驻石门西北乡集结整训期间,筹集银元十万多枚,粮食几万斤,解决了红军过冬的衣服问题,为红军提供了充足的给养。
3.“石门苏区”人民为苏区建设付出了沉重代价和巨大的牺牲。
据石门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名可查的石门籍红军有1200多名;在湖北洪湖发现牺牲的石门籍红军1980人;在贵州牺牲的石门籍红军有300多名,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英雄”。一批红军高级将领如覃苏、覃正格、陈寿山等牺牲在湘鄂边苏区的反“围剿”战场上。省、县苏维埃主要负责人易发琛,陈奇谟,刘勋树等石门人在反“围剿”或长征途中牺牲。石门的三任县委书记曾庆萱、张仲平、舒玉林在保卫苏区中光荣就义。在国民党的“围剿”中,石门苏区许多间民房被烧毁,多名革命群众被杀害。
4.“石门苏区”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门苏区”人民配合工农红军开展了艰苦的反“围剿”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使“我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苏区成为长江南岸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任弼时)牵制了围剿敌人的力量,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石门即被认定为老革命根据地。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湖南常德分团由孙云英带队到石门慰问了革命老区人民。1952年,石门被省政府确认为重点老革命根据地县。此事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亦是对石门革命老根据地的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石门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苏区的重要苏区县,“石门苏区”在我国苏区建设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